照片取自臺灣師範大學
【聚傳媒林保淳專欄】近日以來,有關台師大女足教練周台英所引發的「抽血」爭議,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這不但一舉抹煞了周台英40多年來對台灣女足的貢獻,更讓聲譽已逐日下降的台師大雪上加霜,成為眾人詰譙詬病的標的。
縱觀此事漸的發酵過程,平心而論,校方在有關方面的處理,包含了對事件始末的說明、校教評會的懲處決議,以及事件蔓延擴大後的應對,甚至連周台英自己的說詞及那封讓人看不下去的道歉信,可以說都是相當顛三倒四、荒腔走板的。
就事件的本質上看,「抽血案」基本上是師生因教學所衍生的爭議。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師生關係中的「學生」,通常是被認定為「弱者」的,因此,除非有堅強的證據,只要發生類似的事件,輿論的矛頭所指,必然是針對教師、校方而發。在這件事頭中,周台英所承受的壓力之大,只要看連她的長相如何,都被人拿來做文章,就可以看出是有多可怕了,曾經風光一時的「一代木蘭女將」的傑出表現,以及為台灣所建立過的功勳,突然之間就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了。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英雄一旦淪為狗熊,甚至比普通人還要更難以承受。
周台英當然是難辭其咎的,在「從權」或「疏忽」下,違反學術研究倫理,讓非醫護人員進行抽血,就必須一肩扛下;至於與學生面談,語氣之嚴厲、斥責,連旁聽的人都難免心生反感,大有脅迫、霸凌之嫌,這是無法脫卸的;然後,發表道歉文既為時過晚,又含糊吞吐、避重就輕,反而多生枝節,讓媒體獲得可以極盡其誇張、渲染的縫隙。
媒體的見縫插針,尤其是網路的自媒體及許多蹭熱度的業餘評論者,更是如嗜血般的獵巫,將此事件定位成「抽血換學分」、「吸血教師」、「集團犯罪」的層次,光看名稱,就令人不寒而慄,但是否「如實」,恐怕就很讓人懷疑了。其中最偏頗的是,周台英固然應接受嚴厲的懲處,但究竟應該如何懲處,才算是「罪刑相當」,姑置不論;但奇怪的是,周台英只是計劃的「協同主持人」,在執行層面出了舛錯,固然可議;而真正的主持人陳忠慶、阮啟弘等人,竟好像完全事不關己一樣,也未見輿論加以撻伐,周台英成為眾矢之的,又教人情何以堪?更重要的是,周台英個人的罪責,是否合宜於將其任教的大學一併加以詆毀,甚至否定了其多年來培育人才的效能,恐怕是不能如此率性恣意的吧?
台師大在師資培育法翻修之後,聲望、地位急遽下降,這是事實,但其聲譽,也絕非刻意「包裝」出來的,數十年來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豈能因周台英個人的疏失,就受池魚之殃?更何況,「抽血案」所關涉到的問題,其實不但是「體保生」的問題、國科會對研究案核實的問題,更與整個台灣高教的結構,息息相關。此事雖發生於台師大,但恐怕類似的現象,是普遍存在於台灣各大院校的。如果不針對這些問題深加研析、探討,並加以改進,則對周台英的究責再嚴格,又有什麼意義?
事件選擇了台師大爆發,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校方的怠墮、疏漏、未尊重調查委員會的建議,而以「薄懲」掩耳盜鈴,讓人心不平,當然必須負極大的責任。在這裡,台師大的校長吳正己,恐怕就是最關鍵的人物了。吳正己從就任之初,就屢生爭議,從特斯拉座車、宿舍整修、聘任黑箱,到擅改校史、校歌,都是備受訾議的,而在此事件中,他竟然直到國科會、教育部、行政院等都說了重話之後,才開始有所動作,其間的顢頇、遲鈍、不經心,又豈能說不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結果? 如要究責,恐怕吳正己也是必須承擔的吧?
但是,無論是周台英也罷,吳正己也罷,雖說都是台師大的一員,卻未必能夠代表多數的台師大人,更不應因其作為使得台師大的校譽為之蒙羞。他們兩人雖是違背了台師大「誠正勤樸」的校訓,但是,眾所周知,多數的台師大人都還是誠意正心、勤懇素樸地肩負著當初創校時的作育英才的使命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台師大的「抽血案」是一個悲劇、一記警鐘,足以提撕、警醒當今我們教育界所呈顯出來的部分問題,也讓所有的台師大人牢牢記住,在痛定思痛後,自己應該肩負的責任;事實上,也更是一個逆轉的契機,已有快80年創校歷史,並培育了無數優秀教師的這一所大學,如果能善於掌握這個時機,徹底檢討,細思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台灣的高等教育提出出箴言、樹立模範,則也未嘗不是塞翁失馬,能別開新局。
作者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