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蔣萬安完勝賴清德(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蔣萬安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臺北市長蔣萬安是國民黨的未來之星,他學養好、人品佳、言有理、行有方,而且政績卓著,又富魅力,類同當年的馬英九。更難得的是,他有膽識,有氣魄,勇於針砭是非,言所當言。
    在近日舉行的「臺北市2025城鎮韌性演習」中,蔣萬安陪同賴清德總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谷立言以及國防部長顧立雄、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等人共同視察。他致詞時趁機勸導賴清德,闡述團結之道,直言「一家人槍口絕不對內」、「理性務實的決策者絕不會把臺灣變成熱點,把戰災變成現實」。賴清德聞之一臉鐵青,隨後致詞回擊,稱團結要有反共、反併吞、護主權的共同信念,進而形成反共護臺的具體行動。
    賴清德正在幕後主導「大罷免」,意圖拉下一些國民黨立法委員,經補選程序改由民進黨人取代,盼能取得六席以上,再度成為立法院的多數黨,回復全面執政。為了動員選民,民進黨將國民黨及其立委誣衊為「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並且疾呼「團結」,意思是國民黨人不要再親共,而要和愛臺者團結;另一意思是號召反共人士團結起來,一舉把國民黨及民眾黨等在野勢力消滅。
    蔣萬安和在野力量號召的團結,則和賴清德所謂的「團結」,意義大有不同。如同蔣萬安當著賴清德的面說的,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這就叫做「團結」,只有真正的團結,才能打造韌性,才能守衛家園。他要的團結,來自於「我們都是一家人,槍口絕對不對內」的共同信念,是一致對外,不分朝野,臺灣優先,蒼生為念。誠然,團結,不是用講的,而是要行動來促進的。
    蔣萬安也引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所說,四面環海的臺灣是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我們是同在一艘船上,不分顏色、同島一命,與臺灣同生死,與中華民國共存亡」。因此,「真正的安全,是杜絕戰爭的可能;真正的勝利,是讓衝突無需發生。」蔣萬安將團結之道闡述得清清楚楚,而且出自真心,與賴清德假團結之名行分裂之實截然不同。
    賴清德不改攻擊在野黨的一貫套路,隨後反擊致詞表示,臺灣民主不是憑空而得,是數十年來許多人犧牲奉獻求得,都該珍惜,更重要是讓國際社會知道,臺灣絕對有能力守護國家主權,維護民主自由能力,他相信未來困難不會停止,挑戰恐怕愈來愈多,「但我相信只要團結不分朝野、黨派、族群和地域,一定能克服難關」。他也要強調團結不是口號,但指團結要有共同信念和具體行動,談到共同信念,他突然舉右手指向天、拉高分貝說「就是反共、反併吞、護主權」。
    為了區隔不同立場,他將臺灣人區分為兩派,「中華民國派」和「臺派」,呼籲「讓中華民國派反共、讓臺派守護臺灣,反共護臺成為守護臺灣必要、真實的具體行動」。言外之意,是國民黨這些「中華民國派」不反共、不愛臺,只有「臺灣派」愛臺反共,所以團結之道是向「臺派」看齊,團結在「臺派」之下。這是帶著刀刺的團結觀,嘴上稱團結,實際上槍口對內,目的是衝刺大罷免。結果當然是進一步撕裂社會,讓臺灣人更無法團結,社會愈加仇恨對立。
    人心各異,各有所謀,因此團結必須以制度為依歸。賴清德僅獲得四成民意支持當選總統,民進黨國會未過半,依權力分立制度,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的天經地義,但賴總統不願接受多數民意,不願受在野黨制衡,先是運用民進黨全面執政時代通過任命的大法官宣告在野黨主導而獲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絕大多數條文違憲,再支持民進黨年輕支持者「青鳥」包圍立院,施壓在野立委;接著讓政院發動各部會指控藍白亂刪預算,再由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啟動大罷免,並恐嚇在野黨要用「刑法一百條」伺候,以言論顛覆罪論處。這樣的霸道執政方式,除非在野黨自我繳械,否則如何能團結在國會少數黨之下?
    賴清德執政一年多來已讓社會更為對立撕裂,「大罷免」更是仇恨的「大動員」。蔣萬安當面建議賴清德「槍口絕對不對內」,雖是由衷之言,但所獲回應恰恰相反,賴的言論反使朝野更不團結。這反映臺灣的困境,朝野對團結的指望截然不同,任何一方籲請團結,效果就是更不團結,脫不了「以團結之言造成不團結後果」的惡性輪迴。
    賴清德貴為總統,原應發揮凝聚與統合作用,彌合朝野裂痕,促進團結,但他所言所行都是要打壓甚至消磨在野力量,追求一黨專政。他甚至把演習當成抗中的舞臺,還硬是要把蔣萬安口中的「一家人」分成「中華民國派」和「臺派」,這樣的二分法正是在內部找敵人,造成進一步分化和對立,如何能生團結之效?
    賴清德胸襟狹隘,臺獨意志強烈,容不下異議,也無法包容非獨、反獨人士,既無民主的包容精神,更無民主的多元化思維,只想把臺灣塑造為清一色反中謀獨的基地。他強調「團結不是口號」,具體行動卻是不斷扣在野黨「紅帽」,為「大罷免」添柴火,結果無非是製造更深的對立與仇恨,導致社會更加分裂,政局更加紛亂。蔣萬安的真摯之言當然要落得狗吠火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