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明」理專欄】賴政府因颱風丹娜絲重創逼近信用破產,南部民眾飽受風災摧殘,從豪雨、淹水到土石流,迫使基礎設施全面癱瘓,卻沒看見行政部門積極投入救災。事實上,民進黨政府的施政焦點不在災後重建,而是放在操作政治鬥爭,中央面對災民困境不僅反應遲緩、指揮斷線,更在媒體質疑與基層怨聲載道之時,依舊大動作貫徹「全台大罷免」,將政治算計放在百姓安危之前。
民進黨從府、院、黨與其地方派系依然我行我素,「搞罷免不救災」引人詬病,當總統賴清德對於救災人力拋出「國軍沒人手」、對台南供電承諾跳票、多處依舊沒水沒電等,遇到災民當面陳情手機毫無訊號,回應災民「郭國文的可以啊」引發話題。事實上,行政部會並未全面進駐災區,包含台南、嘉義等地首當其衝,南台灣至今仍水深火熱。而賴政府沒有要求各部會動用人力資源全面投入,甚至還要受難災民自力救濟,利用短暫視察取代長期救災,這種「喊話形式」的政治作秀,已經民怨四起。尤其,在政治取代技術官僚、協調崩潰以及罷免當道之下,難怪風災來了但政府沒來。
政治酬庸取代技術官僚
賴政府的防災指揮在此次丹娜絲颱風中幾乎全面癱瘓,主要原因來自「政治掛帥」的用人邏輯,從中央各部會救災機制被安插的政治酬庸人選主導,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與應變經驗,內政部此次的角色可說形同虛設。內政部長劉世芳上週前往雲林視察,提及颱風雖然造成嚴重農損以及財損,強調整體防災系統從災前到復原都非常快速,引爆災民怒火開嗆「聽她在鬼扯」!
另外,賴總統前往台南勘災,面對民眾陳情手機沒有訊號,竟以一句「郭國文的可以啊」當眾推託,不僅冷漠也暴露出心繫選情而非災民。反觀過去馬政府時期,救災指揮系統多為技術出身官員,無論是2009年莫拉克還是2015年蘇迪勒,相對能夠及時人員調度並掌控資源。在此對比下,民進黨選擇將大罷免視為第一要務,犧牲的不只是災民的生命財產,也是國家防災體系的根本信任,迫使政治酬庸取代技術官僚。
藍綠譴責救災失靈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怒批,此次救災表現是「完全失能」,怒批寒蟬效應出現在事務官中,不敢說出與首長意見想佐真話,砲轟這場風災暴露系統問題。另外,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直言,台南災區像是被遺忘的孤島,尤其風災過後至今14天,訊號一樣不穩,民眾在難以接收即時資訊的情形下,極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害,也會拖延災後重建工作。由此可知,不分黨派對於政府救災機制齊聲撻伐,經濟部長郭智輝竟還自評救災100分!?
這種失能背後在於一場政治操作正在同步進行,當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正式喊出「罷免三箭」,公開宣示黨中央主導的第三階段啟動,這種「全黨動員」的行動魄力若能應用於救災協調,災民恐怕早已渡過難關。當民進黨與罷免團體站在一起,還有公開主張「罷免就是救國」等荒謬言論,也讓罷免議題徹底弱化了中南部居民的受創焦點,浪費媒體資源報導,不僅無助救災,也體現了民進黨政府與罷免團體無視救災失靈。
募款救災秀出民意下限
民進黨政府啟動「丹娜絲風災募款專案」,預計募得新台幣5億元救災,這股募款風氣卻被批評為「救災外包」的政策手段,而將原本應由政府撥出的預算責任,轉嫁民間自行捐款,迫使公務應有的成效與效率未獲保障。此舉若成常態化的救災運作模式,恐將侵蝕政權信用與救災效益,導致「募款代救災」淪為不當的治理工具。
反觀大罷免活動正如火如荼,中選會日前公告罷免每案最多2000萬,若以目前0726超過20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整體金額已經逼近五億,若用於風災救援,可以改善災民居住與農漁重建需求。此時「有錢罷免 沒錢救災」的詭異現象,已被各界痛批「政策不公」,也對政府資源分配與價值優先產生質疑。公民本應在制度之內行使民主,不應成為政黨惡鬥工具,加上風災救援亟需行政效率與資金支應,怎能透過募款救災大秀民意下限 。
賴政府此次讓丹娜絲風災重創南台灣,卻將政治鬥爭置於救災之前,從中央反應遲緩、地方斷水斷電,到災民自救無援,凸顯行政失能與政治作秀,引發民怨沸騰。災區未見各部會主動進駐,還以罷免運動大張旗鼓,企圖要以募款代替預算,反映的是民進黨執政重心主打罷免的嚴重錯位。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