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川普經貿政策與全球碳治理的衝突(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美國白宮官方肖像照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川普重返白宮後,將「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推向全球經濟舞臺。他所代表的傳統貿易保護主義,與歐洲主導的綠色保護主義(Green Protectionism),形成正面對撞。衝擊的不只是跨國貿易體制,也改變供應鏈布局、全球碳治理,與國家間制度信任基礎。這場制度性衝突,讓全球經濟進入新的結構轉型期。
    川普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核心,是建立在經濟民族主義。他強調主權關稅與製造業回流,主張對不公平貿易行為「以牙還牙」,並透過懲罰性關稅,重建美國的產業競爭力。川普完全不信任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機制;也不認為全球貿易應建立在共識與規則之上,而是強調美國利益優先,並建立雙邊關係的基礎上。
    至於綠色保護主義,是指以環境保護、氣候行動或碳減排為名,實際具有保護本國產業貿易措施。這些措施看似出於永續發展與全球氣候責任之動機,實則可能成為新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限制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或強迫他國企業遵循其制定的環境標準。
    例如歐盟近年來逐步建構的綠色貿易主義,則是以全球氣候治理與公平競爭為名,透過環境規範與碳責任要求,對跨境商品與企業行為進行制度性篩選。歐盟透過最受他國詬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其他措施,企圖建構「碳導向」的全球經貿新模式。並以制度透明、科學標準與環境正義為依據,在全球市場中形成一種只有「碳合格」才能參與貿易的新門檻。
    傳統保護主義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綠色保護主義則是以長期全球氣候目標為出發點,導引整體產業邁向低碳轉型。均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貿易壁壘,但其價值基礎與戰略目標截然不同。
    川普長期以來質疑氣候變遷的科學基礎,而第二任上臺後,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啟動大而美法案,廢除前朝氣候補貼。更將歐盟的CBAM列為美歐貿易談判的重點反制對象,在川普眼中,CBAM不是氣候解方,而是一場歐洲主導的「制度戰爭」,美國不但不應配合,更要反擊。這也意味著若歐盟2026年正式課徵CBAM,美、歐盟間可能出現新的貿易摩擦高峰。
     而歐盟也強烈反對川普的對等關稅,認為這不僅破壞既有的多邊貿易制度,也對歐洲經濟和供應鏈構成重大威脅。歐盟必須由捍衛多邊經貿體系的角度,迎向美國的挑戰。在對等關稅談判上,美國最新公布歐盟稅率為30%,還高於原先的20%,顯現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川普保護主義與綠色保護主義之間的衝突,預示著全球經貿制度不再一致、規則不再穩定,價值認同也出現歧異。在面對全球保護主義的雙重型態,臺灣最佳策略不是選邊,而是強化本身的制度可轉換性與標準接軌能力;建立雙向相容的制度架構,才是使臺灣維持貿易穩定與競爭力的關鍵。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