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政大官網,三立總經理高明慧
【聚傳媒王其專欄】電視台被AI與OTT雙面夾擊,紛紛應變。成立超過30年的TVBS先喊轉型;最近,電視傳媒領先者的三立,也強調轉型為內容科技公司。看來,先有OTT,後有AI,電視台不改變都不行,特別是今年AI來勢洶洶,媒體廣告收入猛掉,逼得這產業沒有退路。但,轉型為內容科技公司也許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2016年當時號稱是台灣OTT元年,愛奇藝、Netflix等中國、境外影視頻道大舉來台,嚴重威脅台灣的影視音產業。這也是從2000年網路再起之後,台灣媒體又再一次強烈感受影音節目受到生死存亡的挑戰。電視台雖然還是以內容產製為核心,但慢慢轉到致力於跨平台的收視融合。除了將節目上傳到官方YouTube頻道,也積極授權給愛奇藝等OTT平台。
這同時,台灣媒體也在自創OTT平台,2016年三立就拿了10億元,打造全台首座影音串流平台Vidol。但真正能創造收入的本土OTT不多,本地戲劇也只有少數能賣到國際OTT,授權金愈來愈少。後來,因政治因素,中國的OTT業者漸漸退出台灣。現在,OTT震撼還不到10年,AI出來了,這次換文字內容受到打擊,本來傳統媒體靠轉型文字網媒求生後,靠著Google搜尋帶來流量廣告。沒料到AI來得好快,Google自己推出AI助理自救,也連帶讓台灣網媒流量雪崩,廣告也掉進懸崖邊。例如今年上半年,一家財經頻道掉了超過20%。TVBS和三立、東森廣告收入都節節掉了數億元以上。
的確,面對困局,電視媒體必然自救。前年滿30年的TVBS先說要轉型為科技內容公司,今年輪到營收最高的三立喊。這兩家台灣指標媒體公司的動作,也象徵台灣媒體真的已經轉個大彎了。過去只有在科技界才夯的工程師,如今也闖進媒體業,成為新領導者。
TVBS說,它們為數位變革投入大量資源,受到數位人才青睞,吸引許多來自不同產業的優秀科技人,加入TVBS。TVBS 投入大量資源,採用最新技術和工具,所使用的語言、程式也都是較新的邏輯,對於優秀的工程師而言,是可以持續精進技術的絕佳環境。有報導也說,跳脫傳統電視台的思維,TVBS數位轉型科技媒體公司,擁抱革新,無論是開發 APP、官方網站、串流影音等,多元觸角再創頂尖品牌價值。
台灣媒體產業的領導品牌三立電視也不遑多讓,經過幾年的改變調整,它的營收現在只剩下35%來自電視廣告,這數字三年前還有50%,更早的1990年代,電視台平均有80%到90%營收都來自廣告,現在已經不再是單靠廣告生存的環境了,加上有線電視訂戶數銳減,動搖來自傳統廣告的營生之道。但是廣告收入減少,靠什麼活呢?這才是更大的麻煩。
電視台唯一不變的就是要「變」。三立旗下有156個YouTube頻道、72個臉書粉絲專頁,總計有6400萬粉絲數,下一步三立說要當數據變現的科技公司,目標是成為以媒體內容為核心的科技公司。電視不再獨大,而是作為平台之一,與其他玩家策略結盟,形成打群架的局面,共同創造聲量。而這種跨平台合作的基礎,正是豐富的內容,以及透過收視行為交換建立的數據生態圈。
電視廣告35%的營收佔比或許還不到谷底,客戶流失,讓台灣的媒體必須從AI、內容製作分流到會員經濟自救。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統計發現,84%美國人從手機、電腦等獲得新聞,只有16%從紙本看新聞。紙本報紙服務的只有日益萎縮的媒體市場,這警訊更强化台灣的媒體產業危機。
10年前OTT重創台灣影音電視業,這兩年AI侵襲搜尋文字的市場。台灣媒體業不斷轉型,流掉的收入比不上進來的流量廣告,怎麼變才能活下去,正考驗媒體老闆們。轉型為內容科技公司也許只是開始,但不是結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