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亂》不要低估國台辦開臉書帳號的意義:北京對台敘事邏輯發生轉變

照片為國台辦臉書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最近,中國有幾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動作引起了台灣的熱議,一是以「台灣第一匪諜案」吳石案為背景的《沈默的榮耀》在大陸熱播,二是大陸的人大通過了設立台灣光復節的決定,三是國台辦正式開通Facebook帳號。台灣人的普遍反應是「大陸又在自說自話」:執政黨竭力淡化這些事情的意義,一大批台灣網友也湧入國台辦臉書帳號下面冷嘲熱諷,狂刷「敏感詞」,將其當成一個情緒宣洩出口。卻很少有人看到這幾件小事背後,其實是北京對台敘事邏輯的巨大轉變。

        過去,北京擅長玩制度博弈,但不善也不主動打敘事戰爭和情緒戰爭,在台灣問題上的節奏主要由美國、台灣選舉或國際事件觸發。而現在,大陸變成主動釋放符號、進入輿論場,讓對方必須回應自己創造的議題。尤其是自從川普重主白宮以來,中美經過了關稅、稀土交易等方面數次有來有往的較量,中國似乎逐漸掌握了節奏,慢慢從危機反應者變成議題制造者,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佈局。在台海議題上,北京不再僅以「反台獨」自限,而轉向塑造台海敘事場的主動姿態。

 

 

外交姿態的轉向:從被動防禦到「精算的強硬姿態」

 

 

       過去四十年,中國外交的主旋律可以被概括為「防御性崛起」,從「韜光養晦」到「和平發展」都順應這一主軸。因此,長期以來,中國官方的敘事都給人刻板僵硬的感覺。因為中國的政治邏輯是長期以來自上而下、技術理性、穩定至上,反應在外交上的敘事策略就是統一口徑、邏輯(自洽)清晰但缺乏「活人感」,易被海外輿論視為機械、虛假,最終導向制度性批判。

       這主要是因為,過去北京的國際戰略思維與操作機制,長期建立在「防禦理性」和「技術官僚體系」、「去個人化」之上。而美國為首的選舉制國家,政治思維是自下而上、輿論動員、訴諸情緒正當性,敘事策略是多元敘事,試錯成本低,而且感染力強。再加上制度的差異——一個幾乎無需政黨輪替的集體領導制和政黨輪替常態化的選舉制,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北京在長線謀局方面強,但是不擅長應對當今國際政治中越來越主流的「敘事競爭」與「情緒動員」邏輯。於是,當對面是拜登或者蔡英文這樣的建制派領袖時,基本可以打個有來有回。而當對面是民粹式、網絡式、即興式的領導人,善於打「敘事戰」和「情緒戰」,善於操作「受害者敘事」、「義憤情緒」來聚焦輿論時,北京的反應常常緩慢且不靈活。

     當然,北京偶爾也會放任網路民族主義者(自發或半官方的粉紅、戰狼)來填補情緒式回應的缺位,但這種回應往往情緒強烈而粗暴,很多時候會反噬到中立的觀眾,削弱政府可信度。再則,中國的互聯網長城雖然把YouTube、Twitter 等主要社媒平台擋在了外面,但自己也在這些場域裡基本失語。因此中國往往要在一個對自己不利的語境中「解釋自己」,而不是在自己定義的框架中主導敘事。於是,川普第一任期時,可以明顯看到北京不太適應,面對川普的不可預測,習慣性地韜光養晦加事後協調,多數時間處於防御性、被動應對。要麼是反應慢,難以因地制宜、快速調整敘事語境,要麼反應過度,強化「戰狼」形象。

     但是自從2025年初川普重返白宮,其在全球推行的「情緒政治」風格當然也讓北京再次緊張。但經過數次較量,北京判斷:川普不是意識形態驅動型領導人,而是「可談判、可交易」的現實主義者。於是不再像過去那樣被動招架,而是以一種「精算的強硬姿態」重新布局。這並非心血來潮,而是基於一系列結構性自信的積累:戰略平衡的經驗、經濟技術的支撐、以及外交博弈的現實反饋。

      首先,雖然川普這次再對中國祭出關稅武器和技術壁壘,同時,重新調動印太戰略聯盟,但並未能複製2018–2020年的極限施壓效果。原因是過去五年中國通過供應鏈再布局,使其對美依存度顯著下降。面對新關稅,北京以精準反制取代了全面對抗——針對特定關鍵州、特定產業(如農產品、稀土礦)實施反制,使美國國內政治壓力大於中國。此後,中美關系已從施壓—讓步格局,轉為試探—拉鋸的常態。北京意識到,川普式外交雖然激烈,卻極端短線化。於是北京反其道而行,通過制造議題延遲,讓矛盾耗散,用時間和空間(川普對別國強硬)稀釋敵意。並且發現自己有能力在被動中設定議題、在挑釁中掌控節奏。 

      其次,北京的自信還來自經濟韌性與科技突破:數年間,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去美化已初見雛形,國產設備已經實現14nm量產;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在全球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使得美國在綠色供應鏈上無法繞開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中國在AIGC基礎設施層面的成本優勢明顯⋯⋯這些成就讓北京意識到:即便在外部圍堵和經濟衰退的情勢下,中國仍能維持技術鏈的獨立性。

     這種經濟獨立性的增長,使得北京對外策略從防御性穩定轉向結構性進攻:

它不再擔心一場敘事戰引發經濟恐慌,因為市場已具備足夠的韌性。

    過去的中國外交是「防御的自尊」:「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而今天的中國外交則進入「精算的自信」: 「我能控制局面,也能操盤敘事。」 

 

 

掌握台海敘事的主動權:一場風險可控、可進可退的實驗

 

 

        現在,北京正在探索如何主動布局、預先設計,甚至會預設沖突、控制節奏,比如通過高壓經濟手段展示實力,再在特定議題(比如TikTok)上「示弱」,形成可談空間,以達到「以不確定性對沖不確定性」的效果。

      事實上,這樣是奏效的,根據華爾街日報近日的報導:《中國應對特朗普的新策略:重拳出擊,少作讓步》,北京的「施壓+交易」策略在川普政府中確實起到了效果,一批強硬派官員(如蘭登·海德)被邊緣化或撤回任命,使川普政府的鷹派聲音被削弱。同時,讓一些期待與中國交易合作的智囊聲音凸顯出來,近期《時代》雜誌萊爾·戈德斯坦那篇《美國必須警惕台灣魯莽的領導人》便是一例。

     於是在對台敘事上,北京則更有底氣了。

     在過去二十年,在對台議題上,北京始終維持「主權強硬」但「輿論克制」的矛盾狀態。它在法律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輿論與文化層面,卻刻意避免過度刺激台灣社會,以免反效果。這種溫控的「懷柔」曾在馬英九時代達到高峰——雙方維持了低烈度對立的「準和解」狀態,台灣議題敏感詞範圍空前變低。然而,這一模式在民進黨長期執政後逐漸失效。2024年賴清德上台後,北京顯然意識到:再維持沈默只會讓台灣社會進一步被對抗性敘事綁架。於是,從2025年初起,大陸在對台政策上出現了罕見的「主動制造議題」傾向,這也和對川普政府的外交策略遙相呼應。

     過去幾十年來,大陸一直對「台灣光復節」態度曖昧,但2025 年重新設立此節,明顯不只是歷史懷舊,而是政治信號再造。在結構上,它當然依舊屬於「象征性主權行動」(類似於對釣魚台的模式),但這次更進一步,不僅用歷史符號制造現實議題,還讓台灣問題重新成為國際輿論場的顯性議題。這意味著:大陸在政治上重新主張「台灣屬於中國歷史復歸正統」,同時在談判時留出象征性空間——光復節的紀念性成為可進取也可修正的談判語言。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台辦正式開設Facebook官方賬號,不僅是試圖在民間輿論層面打破民進黨政府的壟斷敘事,更是宣告自己在用一種開放性的姿態介入台灣社會的網絡,至少是一場沒什麼可損失的跨域輿論試驗,一次風險可控的、「外宣去防御化」的象征性突破。而且,通過在臉書試水,還可以培養一批懂外網輿論的新技術官僚。 

     大陸方面當然知道,一旦進入Facebook等自己控制之外的平台,必然面臨海量的嘲諷、譏笑,甚至戲弄和挑釁(比如有網友假稱自己希望大陸尋親,國台辦小編下場關切後,網友回覆「于朦朧」),但這其實是在預料之中且被戰略容忍的。過去北京的外宣體系長期建立在信息可控的前提上,就算「出海」,比如新華社、央視國際、CGTN等海外帳號,也大都運行在單向傳播的邏輯下。而現在在新的敘事戰的邏輯中,被罵本身就是一種存在感。

      國台辦此舉的意義,並不在於「說服」,而在於主動設定議題。只要台灣社會開始討論——無論是嘲諷、轉發、甚至怒罵——話題的中心便從「台灣自說自話」轉向了「北京設定議題」。或許他們自己也在做一場風險可控、可進可退的實驗,看自己能不能做到既不退縮,也不情緒化;既不回避挑釁,也不陷入罵戰。

     這種「主動但在控制之下的參與」,或許正是北京所期待的未來形象:一個能在混亂世界中保持節奏,又懂得在混亂中制造秩序的力量。當然,效果究竟怎樣,還需要靜靜觀望。如果效果在預期之內,那麼這種主動介入的敘事,可能會迅速擴大,畢竟,台灣民進黨正在主動放棄與大陸相關的歷史敘事,或許正中其下懷。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