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網路影片截圖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猶如一頭狂奔的猛獸。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或CPCA)監測資料顯示,2025 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的銷售約545.8 萬輛,年增約 33%,同比增長約50.1%。從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到小鵬的智駕系統,這片土地上湧現的創新火花,曾被視為「彎道超車」的典範。然而,當小米SU7以「爆款」姿態竄紅,自2024年3月28日上市,截至2025年5月底的累計交付量已超過25.8萬輛,卻頻傳安全事故與質量隱患,一句網路諷刺「小米=爆米花」悄然流行。
這比喻何其形象:外表膨脹華麗、內裡空洞易碎,一遇高溫高壓便四散崩裂。它不僅點破小米個案,更折射中國新能源車發展的現況與深層問題——速成式擴張下的安全隱患、創新惰性,以及對外來技術的「搭便車」心態。特斯拉的專利開源策略,本欲加速行業進化,卻在中國市場淪為戰略誤判的註腳?
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源於政策紅利與市場饑渴。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劃傾力補貼,2024年國家財政投入逾644億元(人民幣,以下同),涵蓋電池回收到充電樁建設。 結果是供應鏈帝國:寧德時代壟斷全球70%電池產能,小米、華為等科技巨頭跨界入局,SU7以21.59萬起售價,憑藉小米生態(如手機App無縫連接)與雷軍「顏值第一」、「價格真香」行銷,首批2024年4月單月交付7058輛,保值率更逆襲傳統車企,SU7上半年保值率88.91%,僅次於問界M9。 這股熱潮不僅拉動GDP——新能源車貢獻了汽車產業產值的近40%——還出口全球,2024年出口量達128萬輛,佔全球市場25%。
表面看,這是「中國速度」的勝利:從2014年總量僅售7.5萬輛,到如今年產逾1280萬輛,彷彿一夜之間,霧霾首都的街頭滿是綠牌閃電。但「爆米花」比喻的陰影,很快籠罩這片繁榮。以小米SU7為例,其速成之路充滿隱患。上市僅一年,SU7即面臨重大質疑:座椅鼓包、掉漆、試駕車連環出事。 根據中國汽車質量網(China Automotive Quality Network)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榜單,該評比涵蓋了29款車型,小米排名倒數第一。
更嚴重的是安全事故頻發:3月底安徽高速,三名女子乘SU7追尾起火,車門疑似鎖死,僅兩秒從警報到燃燒,釀成慘劇。 10月成都天府大道,又一輛SU7撞擊後起火,路人砸窗無果;湖北武漢,輪軸斷裂導致側翻。 9月,小米主動召回逾11萬輛標準版SU7,佔總銷量三分之一,原因包括軟體隱患與電池過熱。這些事件並非孤例。X平台上,網友吐槽「自動駕屎系統啟動」、「小米、華為一起跑路中」, 反映出消費者信任危機。
小米「爆米花」式的問題,根植於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結構性痼疾。首先,質量控制滯後。速成擴張下,供應鏈碎片化嚴重:小米汽車團隊90%來自互聯網,平均從業年限僅2.8年, 缺乏汽車傳統的耐久測試。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車投訴率達傳統燃油車的1.5倍,主因電池熱失控與智駕誤判。
其次,價格戰扭曲創新。零利潤策略下,車企為搶市佔率,犧牲安全第一考量:SU7的L2+智駕宣稱「無人駕駛」,實則駕駛員接管率每百公里2.1次,遠高於特斯拉的0.11次。 監管滯後加劇風險,工信部雖禁「自動駕駛」宣傳,但執行鬆散,導致消費者過度信任,事故中83%涉「駕駛員分心」。 最後,核心技術依賴進口。中國新能源車專利雖佔全球38%,多為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僅15%,底層算法仍借鑒外來。
這就牽扯特斯拉的專利開源——理想主義還是戰略誤判?2014年,馬斯克宣稱「專利屬於冒險者」,開放新能源車與智駕技術,意在對抗燃油車洪流。 十年來,這策略加速全球新能源電動車普及:中國市場從中受益,蔚來、小鵬等借端到端神經網絡,銷量激增。 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專利申請量達4.8萬件,增長4倍。 但在中國,這「恩賜」淪為雙刃劍。比亞迪等拒用特斯拉專利,自研磷酸鐵鋰電池領先; 小米卻「參考」FSD架構,卻不投入路測(小米僅540萬公里,特斯拉7億), 導致「拿來主義」盛行:硬體堆激光雷達,軟體僅OTA(Over-The-Air,車輛自動透過Wi-Fi或4G/5G下載新軟體升級)調參數,事故後推責用戶;將特斯拉專利開源視為「免費午餐」,卻拒絕承擔與之匹配責任。
綜合研究顯示,開源雖促中國新能源車銷售,但未提升核心創新,僅助長「劣幣驅逐良幣」。 2024年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對中國新能源車加徵100%關稅, 中國車企加速全球專利佈局,卻暴露依賴性:若特斯拉收緊,中國恐陷技術斷層。
小米=爆米花,正是這困境的縮影:膨脹銷量掩蓋空洞技術,一碰即炸的隱患預示行業危機。中國新能源車若續「速成」模式,恐重蹈泡沫覆轍——環保初衷淪為人命代價。特斯拉開源的理想主義,在中國變誤判,因缺乏對等承諾:追隨者抄而不創,認而不改。解決之道,在於轉型:強化監管,如強制事故透明與路測披露;鼓勵原創,補助發明專利;小米等應從「行銷車」變「工程車」,借開源迭代而非複製。
中國新能源車本可領風騷,卻陷「爆米花」魔咒。唯有擺脫搭便車心態,築牢安全底線,方能從速成幻夢走向可持續輝煌。否則,滿街綠牌下,「移動火葬場」隱藏的火光,將燒毀這場綠色革命的偉大敘事:「遙遙領先」變成「遙遙喀嚓」。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