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彰化寺廟桃山廟,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太子元帥廟,日治時期的記載認為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不過彰化最新出版的村史卻指出,最早的歷史有可能是清朝的順治年間。
日治時期的《台中州員林郡二水庄寺廟台帳》記載:「桃仙(山)廟創立年代為清道光五年(1825)」。不過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編纂二水鄉上豐村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發現當地李家的家族記憶直指年代是更早的順治年間。
現在的桃山廟沿革史石碑已經提及恭迎三太子來臺提及的人是李秋遠,時間是順治年間。《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訪談在上豐村養蜂第三代的李東峰,他說李家先祖來臺是在順治年間,開台祖揹著三太子的神像落腳於現在的合和村,以草屋為廟當起廟公,後來發展成桃山廟。李家來台先祖後來入贅上豐村芋仔內的陳姓宗族,子孫有姓陳也有姓李。不過桃山廟記載恭迎三太子來臺提及的人名是李秋遠,在李家的祖先牌位後面記載的來台先祖則沒這個名字,李東峰認為可能是同一人但是有別名或是名與字不同。
桃山廟還跟地方治水有關,日治時期的《台中州員林郡二水庄寺廟台帳》記載:「由於當時過圳庄之海豐寮與番仔田因長期水患而困擾,此時有個童乩名為李家,於南投廳松柏坑供奉太子爺,因乏信者,故轉往過圳庄,並告知村民崇拜太子爺可免於水患,村民乃建造草屋小祠祭拜太子爺,此後果真不再有水患,信徒也日益增加。同治十三年(1874),陳筆與董水等集資七十圓改建桃山廟成木造瓦葺之廟。光緒十二年(1886),再由董水、陳日昇等集資一百二十一圓餘改建,隔年三月竣工。之後於大正10年(1921),桃山廟再度改建為紅磚建築,直至西元1975年才又斥資改建成今日樣貌。」
根據前述傳說,海豐寮與番仔田在道光時期就不再有水患。《上豐村的繁華歲月》卻發現水患問題一直到日治時期都還存在。日治時期,為防範及阻擋較大雨勢時由山上來的洪水,村民興建完成長度約有200公尺的大石堤。大石堤只能避免洪水流到該地,無法根治洪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在民國96年(西元2007年)以多項工法完成廟前坑溪的整治,這才基本解決洪水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