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衡》矽盾外交的幻術:別讓護身符變成鬼畫符

照片為白宮視訊截圖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2025 年 11 月 6 日,美國國務院直接開炮:2026 年中國主辦 APEC,必須讓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充分平等」參與,包括安全保障。中國外交部旋即反擊:「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政府立刻回嗆:「北京無權代表我們發聲。」這場三方交火,是赤裸裸的權力遊戲,火藥味足以燒穿深圳會場的地毯。

 

這場戲,不是外交,不是笑話,是現實。APEC 涵蓋全球 60% 的 GDP,台灣貢獻全球半導體產值的 60%,卻仍得看中國臉色。2001 年中國主辦 APEC ,台灣代表被拒入境;如今 2026 年深圳峰會,歷史恐再重演。北京喊原則,華府喊平等,台北喊尊嚴;聽起來都很高尚,實際上都在算。

 

美國這一步棋,看似挺台,實則在打規則牌。APEC 的精神是「共識與平等參與」,若中國違反,就是自己打自己臉。這是華府給北京打的預防針,也是印太聯盟的試金石,測試印太聯盟能有幾個願意在「台灣問題」上公開表態。

 

北京死守「一中原則」紅線,不是強大,而是害怕。怕台灣一開口,就戳破那句「兩岸一家親」的假象;怕深圳峰會變成反中舞台;怕日韓澳菲一跟進,讓台灣從邊陲躍居中心,習近平的「全球領導夢」就成了「深圳春夢」。

 

台灣的處境諷刺:有錢、有晶片、有技術、有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卻在國際舞台上像個被禁言的 VIP,連麥克風都得先過北京審核。儘管如此,晶片仍然還是真正的護身符;就算我們拿它當武器,但也沒人敢劃下那根火柴。

 

「晶片外交」沒有那麼浪漫。台灣不能像電影劇本那樣拍桌子說:「要晶片,就得挺台灣。」台積電不是國營軍火庫,而是上市公司;它要顧投資人、法規、訂單,不可能為政治任意停貨。再加上美國與盟國對晶片技術與設備的出口管制,台灣若真以「停供」當外交手段,恐怕還沒制裁中國,就先被華府約談。更現實的是,一旦我們動用晶片作為威脅,全球客戶會加速「去台化」,三年後這張王牌就變成廢牌。

 

三年後,當 AI 晶片自給化、地緣供應鏈重組,當韓國、印度、甚至美國亞利桑那的晶圓開始出貨,台灣若還抱著「矽盾」當神主牌,那護身符就會變成鬼畫符——午夜鐘聲響起,灰姑娘的馬車變南瓜。

 

這就是矽盾外交的幻術:我們以為自己握著世界的喉嚨,但實際上,是被供應鏈的枷鎖套住。晶片不是籌碼,是短期紅利;不是護身符,而是一場延遲爆發的焦慮。

 

所以,「矽盾」不是用來掀桌的,而是用來談判、連結與結盟的。真正可行的不是「晶片勒索外交」,而是「晶片共存外交」——讓晶片成為各國共同的風險與利益。建立「矽盾經濟圈」,讓供應鏈安全變成外交議程;用技術合作換取政治支持;讓世界明白,沒有台積電,AI 會結巴,算力會短路。這才是聰明的談判,不靠威脅,而靠不可取代。

 

台灣若真想「參與國際」,不能再靠誰邀請,而該自己開局。三招掀桌:第一,跳過 APEC,與日韓澳菲籌組「矽盾經濟圈」;第二,用晶片換發言權,誰要台灣貨,就得挺台灣席位;第三,打資訊戰,把中國的排擠行為直播給全球看。

 

深圳峰會尚未登場,但局勢已經攤在桌面。美國在設局試探,北京在築牆防守,台灣在夾縫中精算;台灣不是省,也不是棋子,而是那片晶圓上的關鍵線路,一旦燒掉,整個系統都會黑屏。

 

這正是矽盾外交荒謬現實之處:話語權,不靠國號,而靠奈米。當別人築牆,我們就用晶片讓光反射出去,在權力的陰影裡,台灣用科技畫出自己的邊界;把晶片從護身符變成談判籌碼,讓矽盾變外交策略。否則,一旦護身符變成鬼畫符,籌碼最後燒成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