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館長陳之漢YT截圖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
能讓我看到氣到笑,又笑到氣岔帶內傷,大概只有館長陳之漢了。
台語有一段童謠「大箍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冷冷阮不愛。」陳之漢這一次去大陸炒韭菜,還自帶韭菜;自曝十二天虧了400萬台幣“橫掃北京”,結果抱枕一個都沒賣掉,底褲輸到一件都沒剩。
從譙天幹地第一名「X你媽的習近平」罵到「台獨我驕傲」,結果一張中國機票,把他從街頭硬漢變成北京軟腳蝦。過去那股「我不跪」的豪氣,如今成了直播鏡頭裡的苦情戲。
這趟中國行,原本是「開疆拓土」,最後變成「開業喪禮」。業績慘到要回台直播抱怨:「你們像個人嗎?」還順便「情勒」台灣粉絲:「我花那麼多錢,帶你們看那麼好看的節目,結果你們都沒買!」一句比一句像剃刀。台灣粉絲一頭霧水:哥,這是強迫販售?還是勒索割喉?
反觀對中國粉絲,他卻堆滿笑臉。人家送他華為手機、大紅袍茶葉,他立刻喊「貪財貪財!」像是突然轉了信仰。原本的「館長宇宙」變成「中共宇宙」附屬星。這一幕,讓全台網友看得拍手大笑:「原來跪久了,跪到自己都認為是信仰了。」
當年靠一嘴嗆辣、一身鐵拳,打出一個品牌,如今卻在兩岸商場被燙得滿身泡。從「台灣最敢罵」變成「中國最好笑」,館長的轉折,是現代武俠悲喜劇的縮影:主角本是草莽英雄,卻誤入抖音江湖,最後被韭菜割得光溜溜。
當初滿懷雄心喊著「兩岸一家親、商機無限!」跨海「拓點」,結果成了「大箍呆」的活教材:在中國被捧成「統戰樣板」、被網紅當吉祥物,回台後卻淪為笑柄。江湖上最貴的學費,不是MBA,而是「被中國割一次又一次的韭菜」。
館長不是例外,而是縮影。這幾年多少台商、台藝人、台網紅懷著「中國市場大、流量多」的夢,最後夢醒時分,只剩銀行帳戶清清如水。有人被查稅、有人被限流、有人被封號。最慘的是被政治標籤反咬你;越想撇清「政治」,政治就越來找你。
中國市場不是生意場,是「劇場」。人家要的是統戰戲,不是通路商;要的是表態,不是品牌。你以為你是嘉賓,其實你是素材。館長以為自己是拳王,其實只是「拳師」——表演勇敢給大陸觀眾看。那邊的掌聲是糖衣,裡頭藏著統戰的藥。
他說:「我不靠政治吃飯!」但現實是,他賺的每一分跨海錢,都泡在政治湯裡。中國市場沒有「純商業」,只有「可用與不可用」。當台灣選舉氣氛一變,熱臉可能都變冷屁股了,你還貼得上去?小心別貼到縫裡呀!
粉絲的反應,比他想像的還快。過去高喊「挺台灣、挺館長」的鐵粉,如今留言:「哥,別再去了,那不是你的江湖。」網友一針見血:「你以為去中國是開健身館,其實是殯儀館。」更狠的還有人說:「你以為是賺健身學費,結果是在補統戰教材。」
這場鬧劇讓人忍不住笑中帶氣。2010年代的中國是天堂——市場大、流量多、消費狂;2020年代的中國是迷宮——封控、內捲、清零、審查。你去那邊,不是搏事業,而是搏命。一位台商曾經說過一句狠話:「在中國賺錢,就像在龍口撿金子——撿得快,死得快。」館長這趟旅程,正好驗證了這句。
網友戲稱:「中國的韭菜不只會長,還會反割。」這句金句堪稱神預言。當局要的是劇情,不是公平;要的是形象,不是契約。你簽再漂亮的合約,也比不上一通來自「某辦」的電話。當館長還在教人「要勇敢」,北京早在隔空提醒:「要聽話。」
最後他跑業務跑到被禁言三次,健身房的巨人變成啞鈴——沉重又沒聲音。從硬漢變軟絲仔;從台灣的怒吼變成中國的靜音。這不是進化,而是退化。
有人說,館長是「窮途末路」;也有人說,中國已「無油水可榨」。其實兩者皆真:
對館長而言,這趟兩岸之旅像一場減脂課——脂肪減了,臉也丟了。
對中國而言,這只是一次「統戰健身秀」——肌肉越大越好看,但韭菜割完就不必續約。
江湖有風,韭菜有根;若心存幻想,終會被吞。館長的故事,不只是商業笑話,而是一場現代寓言。在兩岸政治這場「誰收割誰」的遊戲裡,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要去中國撈金?請先問自己:
你是去賺錢,還是去當樣板?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