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楊秉儒專欄】幫你編撰整理勘誤就變成是你發明的了?這種邏輯太令人瞠目結舌了吧?而且嚴格講起來,湯若望也不是你所謂的德國人。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人士,羅馬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傳教士;明末清初時來華傳教47年,官至一品(補子上為仙鶴),一生沒有再回到歐洲家鄉。為紀念他,北京市和科隆成為友好城市。而柯隆候選國在哪裡?在今天的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的科隆地區。
湯若望並不是發明了中國農曆,而是編撰整理了中國農曆。
明代,曆法年久失修、故經常出現舛謬,修曆迫在眉睫。所謂誤差也就是因為日食預報誤差了一個時辰。而西曆1583年格里高利改革(額我略七世)則是因為春分點日食差了十天。
簡單來說,明末崇禎皇帝開四家曆局(大統、回回、泰西、民間)一起研究曆法,取眾家之長,經徐光啟編修成《崇禎曆書》一書。可惜甲申之變,沒來得及推廣,滿清入關後,大明王朝欽天監裡的人逃的逃,死的死,湯若望裁減《崇禎曆書》,撿落地桃子,進獻給滿清。
1629年(崇禎二年)11月6日,曆局成立,曆局是個臨時的研究改曆的機構,其任務就是編纂一部《崇禎曆書》,實際就是編纂一部西方的數理天文學知識整合。曆局的成立意味著西方古典天文學系統傳入中國,中西天文學交流溝通的開始。
曆局在徐光啟主持下,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終於1634年12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共計46種,137卷。內容分「五目」、「六次」。
《崇禎曆書》的編撰完成,代表中國天文學從此彙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潮流。湯若望將《崇禎曆書》壓縮成《西洋新法曆書》103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而清政府定名為《時憲曆》,冊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頒行天下,從此成為每年編制曆書和各種天文推步的依據,直至現在也是中國編制農曆的基礎。湯若望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洋監正,開創了清廷任用耶穌會傳教士掌管欽天監的將近二百年之久的傳統。
再次強調,不怕重複,《崇禎曆書》是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等人編著,崇禎五年完成,崇禎十六年頒布,次年二月初十明亡(崇禎歷用了四十天)。
第三年,順治二年,湯若望將《崇禎曆書》進行了大量刪減,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獻給清廷。清政府將其更名為《時憲歷》予以頒布。
老黃曆是明朝欽天監曆局編撰,然後湯若望攫取勞動成果獻給清廷,隨後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