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淳》426之後的藍白合

照片取自國民黨官方網站
     【聚傳媒林保淳專欄】426大遊行儘管可以稱得上是熱熱騰騰、烈烈轟轟,展現出台灣多數民眾鬱積於胸中已久的對民進黨不滿的憋屈之氣。但是,當激情過後,如此龐大的能量,如果不能持續維繫、擴充,終將會如緊繃的彈簧,一旦失去張力,就此鬆弛下去,漸去漸遠漸無聲。
    民進黨似乎已是吃了秤陀鐵了心,已經決定一意孤行,與在野黨硬碰硬對槓了。一方面由最高層下令,必須讓35個藍委都罷過二階;一方面更加緊檢調司法的追查力道,將罷綠的相關人士,一一以法相繩,搜索、傳喚、交保、聲押禁見,不一而足。無計毀譽,雙管齊下,再輔以網軍、側翼、綠媒的大肆宣傳,在野黨從一開始的戰略就走偏了,至於戰術更是荒腔走板,乏善可陳,可以說是節節敗退,到如今,就如同燕國大軍壓境,連下齊國72城,如果連莒和即墨都再守不住,在野黨的一片江山,終將為民進黨所侵佔,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肆無忌憚地走上一黨獨大的獨裁之路,而更因「獨夫」的悍然引戰,為台灣帶來空前的戰爭危機。
    備受「軟弱」訾議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似乎有點開始覺醒了,在重重壓力下,也不得不宣布全面與民進黨對抗,除了提出「罷免賴清德」的口號外,更責成地方民代無論如何一定要讓「罷綠」通過二階。朱立倫的「覺醒」,帶給了久受憋屈的泛藍群眾莫大的鼓舞與信心,426的宏大氣勢,顯然就是最佳的證明。
    事實上,從現行的法制來說,「罷免」之議,與前此蔣萬安所提出的「倒閣」之說,可以當作激厲人心、振奮士氣的手段,但真要實踐,其難度是跡近於「不可能的任務」的,雖說仍不妨以之為遠程目標,但目前橫在眉睫的問題,卻還是「大罷免」。
    朱立倫之所以決心抗爭,且作足了必要的宣誓,當然與民進黨以檢調、司法的步步進逼的態勢,息息相關。但是,時隔不過幾日,卻突然之間又退縮回去,竟又願意以「國是會議」的方式,兩黨坐下來好好商談。這樣的退縮,等於是自亂陣腳,幾乎要連好不容易被激蕩起的士氣,又迅速地消殞下去,這完全就是「與虎謀皮」,民進黨豈會因為朱立倫態度的軟弱而縮手,放棄眼看著即將大有斬獲的「大罷免」的「大成功」?君不見,就在今日,台中市的國民黨部又遭到搜索了?國民黨「滅黨」的危機已現,還妄圖與對方協商,這是哪一門子的道理?
    純粹就「罷免」一役的現況分析,民進黨是蓄謀已久,早早就已經決定作破釜沉舟的一擊了,因為這是他們一黨獨大的翻盤手段,是以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集結人力物力與財力,在全台灣點燃起處處烽火。平心而論,國民黨的因應是荒腔走板的,不僅低估了民進黨的野心,喪失先機,顯得措手不及;而在聲明「以罷制罷」之後,卻又只是虛應故事,未能貫徹執行,尤其是急就章地找了些來歷不明的領銜人、連署者,犯下不可原諒的低級錯誤,造成相當嚴重的傷害。從目前的情況來說,「罷藍」能夠通過二階的,恐怕在15〜20位左右;而「罷綠」的,恐怕只會有寥寥幾位,我們完全可以論定,到目前為止,國民黨的「反罷免之戰」,是全面潰敗的。接下來的第三階段,只能「以守代攻」,先求「固本」,確保三階的投票能穩住原有的席次;其次,或許可以集中所有力量,選定少數幾個「罷綠」的標的,展開全力的進攻,不但要過二階,而且三階也非完成不可。雙管齊下,正面對決。
    儘管從現實面上看,「倒閣」或「罷免賴清德」的目標是很難達成的,但無疑卻可以當成凝聚人心的口號,以426的熱烈人潮看來,至少「固本」還是有希望的。但是,這就要有持續的、熱絡的各種具體活動,才能讓熱度維持下去。國民黨的主事者,必須認清自己已是退無可退的了,絕對不能在立場及態度上示弱,要幹,就全面開幹,不僅是在「罷免之戰」,就是在立法院,也不必再心存慈悲,要做更強力的監督。
    全面開幹,國民黨就必須動員起來,尤其是地方民意代表,必須仿照民進黨的手法,當成「罷綠」的連署站,並責成35個被罷區域立委的黨部,以密集的掃街方式,一一拜訪,宣導「反罷免」的必要性。民進黨向來擅長於找側翼背書、宣傳,所謂的「民間團體」,當然絕不可能全部都是親綠的,如何結合「反綠」的民間團體,就決定了成敗的關鍵。
    當然,最重要的是,以目前民進黨的威勢及野心來說,在野黨如果不能齊心協力,必然同遭「團滅」的命運,而台灣的民主,也就將煙消雲散了。國民黨必須放下所謂「百年大黨」的虛驕心態,放下藍白破局以來的心結,以謙恭誠懇的態度,尋求與民眾黨合作的可能。民眾黨則更應懲於連黨主席都被獨裁司法關押的恥辱,體認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衷誠與國民黨合作,民眾黨代主席黃國昌,正不妨公開宣示,仿照三國時東吳與西蜀合力抗曹的歷史,傾全力輔助國民黨,對抗不公不義、貪贓腐敗的民進黨。
    426的「藍白合」,是個絕佳的合作例證,希望藍白兩黨能夠一秉忠誠,繼續合作,從「反罷免」開始,到2026,甚至是2028,都同氣連枝,共創未來。

    

作者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