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美國關稅風暴 燒到台灣的國際數位平台分潤?

圖片取自Trump總統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王其專欄】台灣的國際數位平台上的流量分潤,很不透明,政府與民間努力多年要扭轉,成效不大。政府機關調查也發現,廣電媒體正面臨分潤機制不透明的困境,而媒體主管機關之一的NCC主張新聞要有價,但數發部卻說要觀察川普的關稅會不會影響,官民步調混亂,前景不太看好。

 

台灣新聞媒體正與國際大型數位平台如Google、Meta等談判,並要設立媒體議價專法,立法院也在討論各黨立委提出的草案。主管機關之一的NCC主委陳崇樹在立法院指出,新聞有價,數位平台應合理分潤,他們調查發現,廣電媒體面臨分潤機制不透明的困境。

 

NCC在2022年辦理「我國廣電新聞媒體受數位平台影響產業調查委託研究案」,了解11家廣電新聞頻道受數位平台的影響情況,發現過去10年來,不論廣告市場或民眾接觸新聞的管道,都大幅轉移到數位平台,雖電視新聞業者投入相當資源轉型,仍面臨國際平台合作透明度不足的問題。陳崇樹指出,部分廣電媒體、網路媒體、自媒體已與數位平台合作,但也對於Google、Meta兩大平台的分潤機制不透明感到不滿,有時會遇到隔月分潤大幅減少,但原因不明。陳崇樹提到,數位平台與新聞業者號稱夥伴關係,但雙方關係並不對等。

 

不過,這件事看來仍有很大變數。因為美國政府認為,澳、加都針對大型美國數位平台設限資助當地新聞業,對美國企業造成潛在成本達3.1億美元。川普政府上台後,美國貿易代表署及副國家安全顧問針對「10項不公平數位貿易慣例」發表評論指出,包括澳洲與加拿大在內的媒體議價立法,損害美國經濟利益。這樣的氛圍下,澳洲2024年年底提出徵收數位平台廣告年度營業額5%的法案,因美方關稅報復威脅而撤案。台灣未來實施類似媒體議價立法,也可能引發美國採關稅報復措施的風險。所以數發部表示,現在主要關注兩大數位平台,包含Google、Meta,不過像澳洲2021年立法實施,結果Meta於2024年改變政策,不再與出版商續約;「澳洲模式」雖然好但目前不成功,又碰上美國關稅問題,因此仍要觀察,看何時確定最有利。

 

媒體為何要議價?因為「使用者付費」、「廣告分潤透明」,從產業公平、正義來思考,與「美國關稅」應該是兩碼子事。Google、Meta等大型國際數位平台,長期使用新聞媒體報導的文章,並從中獲取廣告利潤,不願付費,衝擊媒體產業空間,新聞有價才在全球掀起廣泛討論。

 

台灣從2021年就有媒體有價的呼聲,不過,公平會說這與公平交易法無關,數發部接下燙手山芋,但卻以「美國關稅」當理由稱不宜倉促立法。

 

新聞有價雖然是台灣官民的主張,但是,這些年顧慮美國政府的壓力,也正是這件事沒有辦法成功的主要因素。現在碰上台灣正與美國談判關稅問題,情況可能更複雜,要走出這泥沼,短期內恐怕不容易做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