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亞亞影音截圖
【聚傳媒黎櫻文章】陸配亞亞雖然在3月25日離境,回了大陸,但是該事件在台灣的後續效應仍然在擴散中,隨著賴清德將整個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國安威脅”和“民主災難”的紛爭進一步加強,台灣社會進一步撕裂。泛綠陣營的網紅,黑熊學院等機構直接提出進一步剝奪陸配的權益,比如入籍時間六年改八年。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名學者發聯合聲明指控賴政府涉思想審查、壓縮言論自由。在這對攻防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的“反賊”們,尤其是“離岸挺台”的反共者們。
比如,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羅世宏近期對「亞亞案」發表看法,認為法院誤用國際人權公約,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不應以犧牲人權與法治為代價。但是,此番言論讓他很快被炎上,各種憑空捏造的陰謀論從四面八方而來,甚至被海外的知名反對派作家“批鬥”,扣上「紅色教授」帽子。為什麼維護陸配的利益,卻反而連海外中國人也會反對呢?
在中國境外,一直活躍著一批自稱“反共”“挺台”的博主和話語領袖,他們人不在台灣,卻比任何人都“關心”台灣,坊間一些網友將之戲稱為“離岸挺台”者。他們長期以來,利用台灣人的焦慮,迎合泛綠陣營喜歡的泛“中共滲透”化敘事,將態度中立者,陸配權益倡導者,以及不肯馴服表忠的陸配博主,或者表忠程度不足者,通通貼上“通共”、“可疑”的標籤。以捕風捉影甚至捏造事實的方式,給意見不合和不肯馴服者羅織莫須有的罪名,通過煽動仇恨,製造焦慮,來吸引關注度。
這群人分三類。一部分是海外皈依者狂熱。比如,這次給羅世宏扣“紅色教授”帽子的某美國籍中國作家、自稱“中國的馬丁路德”的基督徒,他以政治避難的名義留在美國,長期秉持烏托邦式的文化激進主義,認為原有文化不可救藥,必須徹底拋棄,換上新的文明模式(清教徒式的新教文化)。號稱每年出版六、七本書,日常言論高度情緒化,充斥道德二元論和宗教式論述,且作為非虛構寫作者,卻異常青睞陰謀論,長期以來熱衷散播對陸配和藍白陣營的極端仇視言論。近期告別了“離岸挺台”,來到台灣進行半年的講學,起手勢就是捏造羅世宏是紅色教授。
還有一部分則是“支黑”群體,他們喜歡以“支那人”來蔑稱、貶低中國人,對自身族群或文化飽含厭惡和仇視,他們認為中國(或泛指東亞漢文化圈)的問題是根本性的、不可改變的,必須徹底否定、切割,乃至群體毀滅,被稱為支黑。他們一些人在中國受過社會不公、政府打壓、網絡輿論攻擊,導致極端化反應。一些人則是在西方國家仍然進入不了主流社會,為了化解這種不適,他們以極端方式切割自己與“主流中國人”的關系,從而減少心理上的沖突,並在在特定圈子(如推特上的反華社群)中獲得歸屬感,以此強化自我認知。他們無力改變現實,卻寄希望於台灣成為反共堡壘。他們習慣靠切割身份來避免歧視,同時詛咒和中國的關聯者,於是煽動仇恨陸配,就是他們切割中國的表現之一。
還有一部分博主和話語領袖,則可以叫做“豬飼料訊息投餵者”。他們長期用網路流傳的中國負面新聞,來製作素材,迎合反共挺台、中國衰退的話題,向那些恐中和仇中的台灣人或中國人,投餵他們喜歡的素材,提供廉價的情緒價值。在社交媒體時代,流量利益為此舉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用廉價的投餵,來換取高額的流量變現,何樂而不為?他們的言論也會被親綠媒體、綠營立委引用放大,諸多媒體也會跟進,索要授權,製作新聞,再收割一波關注度,推波助瀾,將他們的評論作為“中國人也反對中共同路人”的證據,來證明限制陸配和抗中的合理性。
可是,有意思的是,在私下裡,一些反共博主將此舉稱為“投餵豬飼料”——意即他們其實並不相信,也並不喜歡這樣的創作,而且厭惡這樣的粉絲,因此嘲弄這些受眾像“豬”。
這些中國出去的人,和台灣本土的側翼、綠美,對陸配群體、普世價值追隨者,進行內外夾攻,八方喊殺,共同製造寒蟬效應。他們看準了陸配只敢在夾縫中生存,為了被台灣社會接納而跪地表忠,而他們早已身居民主國家,這筆買賣不管成效如何,都不會影響他們在海外的生活,基本只賺不虧。
而面對發生在他們所在地的不公事件,他們不屑關心,也可能不敢關心,或者沒有能力評論,或者就算評論了也沒什麼流量。所以,挺台灣,挺民進黨,罵中共,罵對台灣提意見的人,罵不挺民進黨的人,尤其是罵毫無還手之力的陸配,是最廉價的生意。而台灣受災的時候,沒有看見他們打開過哪怕一次台灣的公益網站。反而是很多陸配在為台灣的公益機構捐錢,四處做志工。
可是,在這些人的煽動下,這些不同意見者、陸配博主被獵巫,而他們卻被奉為“中國人”的良心——奇怪,如今所有中國人都被認為是“境外敵對勢力”,他們憑什麼覺得自己能永遠幸免,且不受檢視呢?真的會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嗎?
事實上,從來都不是。最近,知名反共博主“陳老師來了”就遭遇了獵巫。盡管過去的數年間,他無數次力挺台灣,批評中國政府,卻因為不願意加入對鐘明軒的獵巫,自己成了被列巫的對象。他過去力挺的言論都被惡意解讀,比如他讓賴清德和柯文哲加油,也成了他是民眾黨支持者甚至中共派遣對象的“證據”。
對此,有網友評論說,這些海外反共者,在台灣看來其實是這樣的,“目標一致(反共),我們歡迎;想加入我們,得考慮一下;不和我們一起拿石頭打人,你這個內奸去死吧。”這也是大多數挺台反共者的共同處境——你會面臨永恒的、更嚴苛的忠誠度檢視。因為是永遠的外人。
其實在美國,他們的處境也是一樣。美國右派對華人的根本態度是“工具性接納”,就算讓一些反共華人成為座上賓,也只是政治需要。他們可能會被右翼利用,但不會成為政策制定的核心。就算美國政府真的需要醞釀具體的抗中政策,他們更希望得到的,也是可操作的戰略分析,而不是純粹的文化仇恨論述。激進的反共、抗中、挺台,尤其是“離岸”型的,並不在美國人的朋友列表中。
近期中國,雖然在開放和維持封閉中踟躕不前。但是,大家早已習慣他的狀態,甚至偶爾還會為他的“小突破”而感到意外。而美國,川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收縮,已經讓堅持普世價值的自由主義者們頻頻灰心,台灣也因為言論而頻頻驅逐陸配,造成社會進一步撕裂。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人和海外華人極端反對者,卻在恐懼和焦慮中,逐漸走向了自我封閉;在不斷製造幻覺中,完成一場又一場自欺欺人的狂歡。
也難怪那些博主會將此舉稱為“喂豬飼料”,因為他們覺得:誰讓這些追隨者們,只滿足於低級、幼稚、愈發極端的陰謀論,不敢面對現實,不肯接受現實,只想躺在地上,滿心渴望地等待餵養呢?
更有趣的是,這些反共大v們之間也會相互潑髒水,幾乎沒有一個人身上沒有蓋過“中共特務”的章。反共不徹底就是徹底不反共,忠誠不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是他們這個陣營裡經久不衰的戲碼。但是反共過於激烈,也會被認為有反串和撕裂同盟的嫌疑,翻車、反噬之現象也從未斷絕。因為投餵豬飼料有風險,必須一條路走到黑,任何想回頭或者遲疑不決的動作,都會遭到自己投餵出來的群眾圍毆。而在全球化衰退,普世價值被拋棄的今天,全面叢林主義、民粹主義來襲的今天,任何人,都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只有追求真實,問心無愧,才會在謠言橫飛的時代,經得起一次又一次的嚴酷檢驗。
也只有懂得保護弱者,同情弱者,才不會在自己成為弱者的那一天,成為鬥爭的犧牲品。
作者為前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