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若梅》探訪馬英九的2024尋根之旅(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馬英九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熱愛中華文化並且重視綿延傳承的馬英九,2024年一如往昔,在清明節時祭祀黃帝,不過今年他不再是隔海遙祭,而是親自到陝西橋山的黃帝陵,參與隆重的祭祀盛典,接續還有參訪「伏波將軍」馬援祠的相關行程。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清明祭祖是家族的重要儀典,具有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教育意義。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掃墓祭祖時為何要吃潤餅,黃帝軒轅氏為何被稱為「人文初祖」,「伏波將軍」又留下哪些事蹟。這些和生活緊密結合的傳統禮俗和歷史故事,其根源就來自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例如黃帝軒轅氏被尊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的部落圖騰衍生出龍文化,於是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黃帝位列五帝之首,父親少典是有熊國君,母親是附寶,因為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他成長於姬水,所以又為姬姓,司馬遷描述黃帝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百歲以後能與神通,最後在荊山下鑄鼎完成,於是龍馭升天,可見黃帝具有與眾不同的資質和神格。
    當時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蚩尤作亂,黃帝不僅得到九天玄女襄助布陣,還以指南車在濃霧中辨識方向,才能在涿鹿打敗蚩尤,和他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於是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展開各項創制發明,包括宮室、舟車、音樂、曆法、婚姻制度、醫藥保健等等,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製作衣裳,史官倉頡研擬文字取代結繩記事,所以黃帝在位期間是百官公而不私,法令明而不暗,上下調而不憂,這便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因此,歷朝歷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黃帝的儀典,例如唐朝將祭祀黃帝列入國家大典,而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經親自到橋山黃帝陵致祭,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權,朝廷還下令要嚴密的保護橋山黃帝陵,此處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陵」,除了「軒轅廟」,「漢武仙台」,還有一株黃帝手植柏,已經長成近20米的參天巨木,園區數萬株古柏樹,處處散發著思古幽情,馬英九造訪時想必也是感觸良深。
     由於戰國時期正式有了24節氣,不僅和農事生產息息相關,也蘊含許多歷史典故。例如臺灣民眾在清明節會吃潤餅,習俗是源自於清明前後的「寒食節」,而這個特殊的日子,是為了紀念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一位忠臣介子推,他曾經追隨晉文公顛沛流離19年,還以割肉奉君的犧牲,為晉文公解除危難,但是當晉文公返國即位掌權時,介子推卻視富貴如糞土,堅決不肯入仕為官,最後被大火圍困,死於山西的綿山,晉文公難過不已,下令以後該日不得生火,民眾一律吃冷食;此外,清明時節春意盎然,最適合農作物生長,人們在潤餅中包裹了豆芽菜和時蔬等食材,象徵著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由此展開一年之計在於春的作息。
    至於「伏波將軍」馬援,先祖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後代子孫簡化姓氏為「馬」一個單字。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社會動盪不安,馬援欽佩漢室後裔劉秀的雄才偉略,投效劉秀誓死效忠,在東漢初期為劉秀平定叛亂,成就了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治世,官拜虎賁中郎將,之後由於南方的交趾降而復叛,馬援就以「伏波將軍」的身分率軍遠征;最難能可貴的,是馬援行軍所到之處,他的部將會協力為郡縣修治城郭,開鑿水渠灌溉農田,造福當地百姓,也因此樹立了伏波將軍的威望。
    馬援返京後又北征匈奴和烏桓,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可說是馬不停蹄,直到62歲高齡,他還主動請纓再次南征,光武帝劉秀見他仍可飛身上馬,雖然鬚髮盡白,但仍矍鑠颯爽,不愧是一代名將。馬援的名言:「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和「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都是千古傳頌,『伏波將軍』馬援的事蹟不僅令馬英九動容,馬援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真英雄。

 

 

作者為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