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美國白宮官方肖像照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川普上任才兩個多月,他的涉外政策已「震驚武林」,更讓臺灣社會的「疑美論」再次升高。雖然川普任命的「反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未忽略臺美關係,但近年來,臺美關係幾乎從未被川普親口提及,而且他對臺政策意志似乎也不明。
除最近的關稅爭議,臺美關係的觀察重點或可在防衛、半導體、科技合作、能源等四大領域。
首先,關於臺灣的防衛,民進黨政府已在努力將相關預算占GDP比例,從今年約2.45%提升到3%(估計約新臺幣7900億元),大概等於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25%。如川普政府迫使臺灣將防衛預算提高到GDP的5%(約1.3兆元),等於今年總預算的41%,這將至少是「準戰時」的水準,對臺灣整體發展難說是福。
美國對臺軍售有可能仍無法準時交付,因為俄烏衝突雖似將暫告一段落,但川普強力要求盟邦與伙伴提高國防開支,它們勢必考慮自美購入更多軍武,屆時恐稍排擠臺灣取得美製武器的時程。
賴清德的國安團隊另根據美方建議,更大幅度地強化嚇阻及拒止力量,輔以戰力保存及不對稱作戰。部分因為要取信於美國,它力推臺灣全社會防禦韌性和相關行動方案。這是一石二鳥,因為可強化美國認為臺灣處境危殆的認知,又可激出臺灣社會防共、恐共的意識,有助於民進黨的政治動員和宣傳。
第二,關於半導體產業,許多臺灣人認為的「矽盾」已成「矽牌」(談判、交易的牌),而且在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前,這張牌早已送給美方。台積電以及可能隨之移美的臺灣上下游半導體供應鏈廠商,多少將影響臺灣未來經濟發展,遑論人才外移,以及美國政治人物可能降低對臺灣重要性的認識。
第三,關於科技合作,如人工智慧、感知晶片、大數據、量子科學、機器人、無人機等,臺美已有一定合作基礎,加上美方要求在過程中不能有中國大陸技術與零件,因此臺灣企業與人才勢將更加融入以美國為主導的高階市場。但美方會否進一步反對兩岸在中階市場的合作,造成臺灣進退失據,值得留意。
最後,關於能源產業,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方案配置不佳,據說很可能出現能源短缺的問題,連累民生和國家安全、科技產業等領域。美國為促銷其能源產品,已明示暗示民進黨政府可開放核能並採購美國核能、石化能源、電網設備等。屆時不僅加深了臺對美的依賴,自美至臺的運輸船舶數量也將增加,如果持續發生解放軍不定期環臺演習,不宜排除美、陸在臺灣附近會有小型緊張的可能。
總體觀之,民進黨政府能客觀研判、挺直腰桿,幫臺灣爭取到足夠的空間和利益嗎?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