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明》從「東南互保」到「地方自救」:臺灣產業面臨歷史轉折點(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總統府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清朝晚期,慈禧太后貿然對八國聯軍宣戰,錯估國際情勢,強行拖全國陪葬。所幸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東南督撫,洞察情勢之不利,聯手推動「東南互保」,明面上尊重朝命,實則拒絕參戰,盡力保全地方與百姓安全。歷史記下他們的決斷,不是叛逆,而是對錯誤政策的理性抵制,更是對人民的負責任。
    今天的臺灣,是否正走上類似的分岔路口?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臺灣加徵高達32%的關稅,對出口導向的臺灣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拳。然而面對這場結構性衝擊,中央政府卻顯得準備不足、反應遲緩,既無前置溝通,也無預警預案,讓第一線產業與地方政府措手不及。
     此時,地方首長們動起來了,組成跨縣市聯盟,主動召開會議、研擬對策、尋求產業出路。這不是「地方造反」,而是為了生存、為了百姓。當中央未能作為,地方只能另尋方法自救。
    而這樣的現象,正凸顯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中央與地方的信任正在崩解。
    當地方政府開始不再等待中央的指令,開始建立自己的危機處理機制,這不是自治的光榮,而是對中央無能的無聲控訴。政策不透明、決策不專業、處理不積極,讓中央的治理威信不斷流失,也讓基層民意與行政系統漸行漸遠。
    試問,一個連應對關稅衝擊都無力協調的中央政府,如何能讓地方信服?又如何在更大的國際風暴中穩住國本?
     「東南互保」並不是歷史的榮光,而是迫於無奈的選擇。
     今天地方政府再次走上這條路,不是因為喜歡分裂,而是因為中央令人失望。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中央繼續沉睡,繼續用政治語言掩飾施政的無力,當地方的自救成為常態,中央的存在感將越來越薄弱,最終可能失去整合國力、帶領臺灣前行的能力。
    現在還來得及!中央該做的,不是責怪地方搶戲,而是誠實面對問題,傾聽地方的聲音,並主動拿出作為。否則,歷史會再一次,用沉痛的代價來提醒我們:真正可怕的,不是敵人強大,而是自己混亂無能。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畢、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