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對美讓利卻無籌碼,臺灣的對策只求心安?(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美國白宮官方肖像照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面對川普拋出的「互惠關稅」,臺灣遭課徵高達32%重稅,政商界一片譁然。經過數日沉寂後,賴清德總統終於宣布五項應對策略,試圖展現政府關注與應變能力。從誠意來看,這套方案有其結構與邏輯,涵蓋談判、補助、產業政策、投資環境與溝通等面向。但若從今日臺美關係的現實地位落差考量,當官員口中強調要「從零關稅談起」時,我們不得不誠實問一句:這真的是務實的談判策略,還是一種對國內輿論的交代性喊話?
    所謂的「從零關稅起談」,聲稱要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USMCA),提出擴大軍購、天然氣與農產品採購、對美投資等方案,認定這樣的做法可以讓美方調整關稅。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如果全由臺灣主動提供「甜頭」,卻無任何能對美方構成壓力的籌碼或交換條件,這不是談判,而是求情,因為臺灣根本還沒上場就已經投降,想要美國調整稅率,談何容易?當政府一再強調我們有多麼重視與美國的關係,卻從未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川普為什麼非得在意臺灣?若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不論派誰去華府,見再高層官員,終究只能止於禮貌性寒暄。
    喊出「零關稅談起」也就罷了,但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連底線都不清楚。我們必須明確指出:零稅率固然理想,但最低底線,是不能輸給日本與韓國。這次公告的互惠關稅,日韓已取得較低的課稅門檻。若臺灣無法爭取到與日韓同等的待遇,不僅出口產業會被邊緣化,長期供應鏈競爭力也將受到致命打擊。這不只是稅率問題,而是整體國家談判能力的反映。喊理想值可以,但若區域競爭者比臺灣有優勢,企業界、投資人與國際夥伴自然會重新評估臺灣的地位。貿易競爭從來不是感情牌,而是實力與籌碼的較量。
    其他幾項對策只要稍微仔細想想就難以放心。中小企業補助若沒有結構改革與政府系統性支持,所謂補助恐怕是一次性糖衣;「人工智慧島」這類標語喊了好幾年,真正的人才還在流失;一邊說要根留臺灣,一邊又推「臺灣加一」強化對美投資,訊號自相矛盾。最離譜的是,政府還要安排「傾聽之旅」與業界座談,請問企業想要被政府摸頭,還是想看到政府有實力談出結果?不過,如果正向思考,因應對策有所不足,臺灣仍不是完全沒有籌碼。只是,必須重新思考下一張牌是什麼?
    答案不在繼續賣晶片,而有可能在於輸出人才。晶圓可以遷廠,製造可以被替代,但人才培育、創新設計與跨國研發能力無法被複製。臺灣若能整合高教體系與產業需求,打造亞太區域的科技人才中心,吸納區域工程師來臺深造、就業與創業,就能為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贏得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川普可以對產品加稅,但無法對人才課稅。輸出創新能力,而非單一商品,或許是臺灣未來真正能在談判桌上使用的籌碼。
    在這場重構國家經濟安全的博弈中,臺灣政壇似乎仍有不少人糾結於政治對立和鬥爭,令人格外遺憾。此時此刻,本應是全體動員、整合政府與民間智慧共同面對關稅挑戰的時刻,但不少人仍選擇將政治鬥爭放在首位。這不只是政治判斷錯誤,更是對人民的不負責任。32%的關稅對臺灣而言已經是嚴峻的產業生存戰。此刻還只看見對立的政治人物,真的在守護臺灣?關稅衝擊即將迎面而來,如果無法讓臺灣人民安居樂業,政治人物難道沒有辜負人民期待?

 

 

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