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近期,《時代》(TIME)雜誌在官網刊登由美國保守派智庫學者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所撰,標題為《美國必須警惕臺灣魯莽的領導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 的專文,批評賴清德總統的演說刺激中共,呼籲美國政府應適時出手約束賴總統,使外交部罕見地於連假期間,發出新聞稿予以駁斥。
然而,我國安單位與外交部該注意的是,自今年五月以來,類似「華府應出手約束臺灣」的呼籲,和「華府態度已改變」的提醒,數度出現在若干具影響力的期刊、智庫報告或學者口中,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或許更該讓我方思考、警惕。
反映華府政策環境已開始轉變
首先是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5月1日刊出,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兩位資深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Chivvis)與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共同撰寫,標題為《川普應約束臺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的專文,主張即便北京是區域威脅與壓迫者,但除非兩岸都做出讓步,否則無法擺脫危險的上升螺旋,遂建議川普政府應對賴清德總統的言論與政策動向進行「外部約束」,以免臺海衝突升溫後將美國捲入。
然後是9月28日,向來對臺灣頗為友好的何瑞恩(Ryan Hass),刊登在《自由時報》的《美臺關係是否偏離軌道?》,直指華府政策環境已改變,川普及其執政團隊不會被「民主對抗專制」這類論點打動,更不想聽到臺灣危機可能引發「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進而威脅到美國本土之類的言論。何瑞恩雖沒提出與「華府應約束臺灣」類似的建議,卻提醒我政府「川普團隊寄望臺北能夠務實、負責地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形同建議我方調整在兩岸關係上的措施。
然後是10月14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發表由資深政治學者瑪札爾(Michael J. Mazarr)、政策研究員克里根(Amanda Kerrigan)、政策分析師萊南(Benjamin Lenain)共同撰寫,標題為《穩定中美之間的競爭》報告;除指出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蘊含著爆發全面軍事衝突、經濟戰爭和政治顛覆的風險」,在談到如何管控中美之間的熱點時,提及儘管北京的軍事行動及言詞加劇兩岸緊張,但「臺灣領導層的行動也有同樣效果」,遂建議美國該利用影響力,確保臺灣方面的行動,不會加劇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不能讓臺灣利用美國的支持,採取可能激怒北京進一步挑釁的行動」。
加上《時代》(TIME)雜誌,代表從今年五月起,不到六個月內,已有多篇要求華府應約束我政府,或提醒我方應緩和兩岸緊張關係的專文;這表示類似觀點縱然不是華府最主流的看法,但絕非「邊緣言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兩岸近期在語言及行動上的針鋒相對,已讓華府國安人士嗅到,川普政府對美國可能因為臺海議題,被迫捲入與中共之軍事衝突的憂慮,開始增加。
華府可能希望臺灣採取行動避免兩岸情勢繼續升溫
雖然美國與中共進行長期戰略競爭的態勢,短期內不會改變,美國行政部門內也仍有許多主張應對北京持強硬立場的官員。但川普總統本人與其國安事務的核心親信,不僅懷疑臺灣對美國有多大的利益,也對現階段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現況感到憂心。
例如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就職前,在2024年11月曾公開指出:「在過去10年、12年、15年,所有和中國有關的兵棋推演,可完美說明美國都是敗陣」、「我們都知道美軍真正狀況」。現任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在3月的提名聽證會中,也表示美中之間的軍事平衡「已劇烈惡化」,使「臺灣已不是美國的『生存性利益』(existential interest)」、「防止中國在區域稱霸,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但這不一定等同於必須防衛臺灣」,他試圖避免美國因準備不足而陷入困境。
換言之,川普政府的核心國安官員,認為美軍目前在印太地區,相對共軍並無足夠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核心利益遭受威脅,應盡量避免因為區域事務,捲入與中共的軍事衝突,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來重整美國軍力。
這種認知,加上川普慣常以「與習近平私交良好」、「在他任內北京無意犯臺」等說法,標榜自己的外交成績並抨擊前政府,自然不樂見兩岸發生危機,導致美國可能被迫介入的情形。因此,對川普及其核心幕僚而言,臺灣光是高度配合華府還不夠,也應設法讓兩岸緊張情勢降溫,最起碼不要再升高,減少美國過早與中共發生衝突的風險。
北京早已針對華府的想法進行布局
尤其值得我國安高層注意的是,北京應該早就看到這點,並展開相關的布局。最明顯的例證是今年6月5日,在川普重返白宮後的首次「川習電」中,習近平明白指出「美國應當慎重處理臺灣問題,避免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
習近平等於是用拐彎抹角的方式,向川普表示在川普任內,北京唯一有可能對臺動武,並因此將華府捲入衝突的情形,就只有北京口中「臺獨分裂份子」的舉措。習近平這個表態,不但迎合了川普的慣用語,也輕易地將中共在臺灣周邊各種威脅行為淡化,並促使川普政府將管控美中軍事風險的注意力,移轉到臺灣政府的言行舉措。畢竟對川普政府來說,管控臺北遠比管控北京容易得多!
因此,如同何瑞恩所提醒,在華府政策環境已改變的情況下,我方政府若繼續再用「民主價值」與「骨牌效應」等拜登政府時期的語彙,形同拿明朝的尚方寶劍來跟清朝皇帝說事,不僅無效、還可能有害;或許我國安高層該思考的是,能否主動採取若干行動,向川普政府顯示我方也有意降低兩岸之間的緊張情勢,也在設法避免將美國捲入衝突,就算是「做做樣子」也好!
我國安高層更該警惕的是,在北京顯然已掌握川普政府心態的情況下,一旦兩岸爆發危機,川普政府有可能為了避免捲入與中共的軍事衝突,願意與北京達成「損害臺灣利益卻不讓臺灣成為北京囊中物」的交易,以便從危機中脫身。
作者為亞太和平研究協會資深客座研究員、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