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臺灣民主終將要接受國際檢驗(奔騰思潮)

照片為民進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就在臺灣即將進行「大罷免」投票的前兩天,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簽署一項爭議性的反貪腐法案,將原本獨立的國家肅貪局(NABU)及肅貪專責檢察署(SAPO)置於總統任命的檢察總長直接監督之下,削弱了這些反貪腐機構的獨立性,引發烏克蘭國內大規模抗議,規模之大,被認為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境內最大的群眾集會,有報導甚至認為堪比2014年的「廣場革命」,這自然引起國際輿論以及歐盟的關切。
    澤倫斯基就像南韓總統尹錫悅、臺灣總統賴清德如出一轍,打著防止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的旗號,實則藉機擴權,規避民主監督。但是歐盟對此並不買帳,歐盟擴張事務專員科斯(Marta Kos)公開批評烏克蘭削弱兩大反貪機構的獨立性是「重大倒退」,並強調法治是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必要條件,澤倫斯基的作為將嚴重影響烏克蘭入盟的進度。在國內外壓力下,澤倫斯基不得不屈服,收回成命,表示將向國會提交新案,承諾重新確保兩大反貪腐機構的獨立性,這件事才得以落幕。
    國際媒體在報導這件事上,並沒有因為該國正面臨俄軍的入侵,國家處於戰爭狀態,就對澤倫斯基有任何同情,基本上如實報導了烏克蘭人民的憤怒與澤倫斯基破壞民主監督原則。
    西方主流媒體關注並譴責澤倫斯基背後與歐盟堅定的立場不無關係,因為歐盟早在1993年就提出所謂的「哥本哈根標準」明確規定候選國的入盟條件:在政治上,必須要有穩定的民主制、法治、人權保障及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在經濟上,要有健全的市場經濟並能承受歐盟市場競爭壓力;最後在法律上必須接受歐盟法律框架,包括公共法、規則和政策,並將其納入本國法律體系。
    在實踐上,歐盟在東歐擴大過程中,就多次要求候選國如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進行司法改革、反貪腐、保障人權等政治調整。有些國家,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即使在入盟時未完全達標,歐盟仍設立合作與驗證機制繼續監督。而在有的候選國歐盟也會積極介入政治轉型與司法完善,例如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有歐洲人權法院派代表擔任該國憲法法院法官,參與該國的司法審查並協助建立法治,故有學者稱此類的國際介入的政治轉型為「國際訓政」。
    臺灣民主發展尚稱平和順利,雖經一些社會運動但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或族群鬥爭,因而被譽為「寧靜革命」,也不勞外國「訓政」。但遺憾地是,臺灣近年來也出現類似波蘭、匈牙利這些東歐新興民主國家一樣的「民主倒退」的現象。執政黨利用執政優勢裹脅司法、收編媒體、攏絡民間團體,進而限縮人民自由權利,打壓反對勢力,而出現所謂的「選舉威權」或是「不自由的民主」。
    然而,西方主流媒體在反中立場的濾鏡下,對臺灣民主的倒退選擇性忽視,這在「大罷免」行動中尤為明顯。許多西方媒體投票前一兩天大幅報導臺灣大罷免活動,多聚焦在反中並暗示中共的關切,幾乎完全接受了罷免團體的敘事,指臺灣國會內有「親中」立委,在野黨杯葛國防預算,影響美國對臺灣自衛決心的質疑諸如此類等等,鮮少質疑其正當性。
    在諸多一面倒的外媒中,唯一僅見的是25日在《外交政策》上登出的報導,該文標題就直指臺灣的「大罷免」威脅了民主的合法性,指法律上的罷免權遭到濫用,此類不分青紅皂白的對在野黨全面性的罷免行動,創下已開發民主國家首例。
    文章指出在野黨監督政府本就是民主常態,去年突然冒出專門監督在野黨的所謂草根團體,卻開始推動「大罷免」,反對在野黨在國會的制衡力量。文章寫道:「民進黨及其所謂的草根組織聲稱,為了保護臺灣,必須罷免反對派立委,並要取消上次選舉結果,這種說法近乎於一黨專政。」「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將為臺灣正在倒退的民主制度蒙上污點。」
臺灣民主倒退並非自賴清德開始,過去西方媒體或學界在反中大旗下多半選擇沉默或刻意回護,但是賴清德帶領的民進黨獨裁傾向已經明顯到難以掩蓋,即便主流媒體仍舊偏袒無視,一些專業媒體已經無法視而不見,臺灣民主的倒退必然終會如同烏克蘭一樣要受到檢驗與公評。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