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罷免後民進黨派系政治、權力競逐與兩岸論述爭辯(奔騰思潮)

照片為民進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2025年7月26日,由民進黨主導及與公民團體合作推動的大罷免案,幾乎全面潰敗,最終25比0完全被封殺。這場選舉結果,支持民進黨同意罷免約四成、反對罷免約六成,呈現2024年藍白及綠選民支持比例結構。由於藍白及綠皆進行極度政治動員,助長後大罷免臺灣社會,已陷入政治極化、政黨惡鬥、社會撕裂及國家認同分歧困境。
    這不僅動搖賴清德總統的政治威望,更暴露民進黨內部長期潛伏的派系政治,及兩岸政策論述分歧的矛盾。後大罷免時代,民進黨將面臨三大結構性挑戰,包括派系政治與領導權重整、兩岸政策路線之爭,以及社會基礎動員模式的重建。
    首先,後罷免時期黨內派系政治逐漸碎裂化,重組化與權力競逐激烈程度升高。目前看來新潮流系與正國會系已結盟,英派及蘇系對賴清德權力集中化及意識型態決策,表達較多不滿,質疑賴強推大罷免與過度集中化,認為權力應走向分權化及派系共治;同時認為黨主席與總統分任,賴清德應效仿前總統陳水扁、蔡英文敗選後,請辭黨主席一職。
    日前正國會派系領導人、外交部長林佳龍舉行派系會議,決議基於臺灣境內外情勢動蕩,應由賴清德繼續帶領民進黨,也讓卓榮泰持續領導行政團隊。且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屬正國會,已透過請辭黨中央秘書長負起政治責任,符合民進黨慣例。726首輪大罷免失利後,民進黨內兩個派系正國會和湧言會均表態宣稱,繼續力挺賴卓體制。
    針對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請辭,湧言會的新北市議員李宇翔公開為林右昌請辭抱屈,認為林右昌根本不該辭,反倒是總統賴清德應辭去黨主席。也指卓榮泰內閣執政無感,府院發言體系辭不達意,應總辭改組,然李宇翔又不久隨即刪文。這顯示此為個人發言後受派系壓力而撤文。
    後湧言會公布依據決策委員會會議二點決議,其中一項為面對726大罷免投票結果不如預期,全體黨公職應共同檢討、一同面對。另一項決議則是,面對藍白聯手杯葛施政亂局、國際局勢及經貿環境快速變化、大陸對臺灣脅迫日益升高、和極端氣候的天災等嚴峻局勢,賴卓團隊率領執政團隊面對內外挑戰,臺灣仍能穩定前行、成長,全體將與賴清德、卓榮泰行政團隊團結一致。
    其次,目前形成「新系及正國會聯盟」,抗擊「英系及蘇系」挑戰,已成為黨內政治博弈新戰場。蘇系蘇巧慧有意爭取新北市長候選人,但英系尚無合適候選人,英系與蘇系結盟抗擊,賴清德及正國會則有意推出正國會林右昌參選。正國會有意參選高雄市長參選人林岱樺、臺南市長參選人陳亭妃,由於新潮流與正國會在中央政治合作,可能在地方選舉中被徹底邊緣化,造成正國會內部裂痕或分裂。
    復次,英系兩岸溫和路線重新抬頭,英派是否推出陳其邁挑戰賴清德值得觀察。擁護蔡英文時期穩健抗中兩岸路線,主張修補中間與淺藍及白色選民信任。這與鼓吹黑熊國防、全民抗中意識的賴清德兩岸路線顯然有所差異。而從近日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公開肯定中華文化在臺灣保存很好,也顯示部分黨內力量希望「修補與中華文化之關係」,形成對激進臺獨文化論述的新挑戰。
    當賴清德總統越基於權力不安全感越要集權,反而引發黨內派系反彈及掣肘。為維繫總統兼任黨主席領導正當性,新潮流、正國會聯盟捍衛賴清德集權,這反而會刺激英派及蘇系結盟,甚至由高雄市長陳其邁出面挑戰賴清德2028年總統大選,藉此尋求黨內制衡與權力平衡。英系主張回歸蔡英文溫和兩岸路線,調整對陸策略爭取中間選票;民進黨地方基層民代與議員則關注2026地方選舉,傾向選擇較具實用與選舉勝算的治理路線。賴清德選擇與激進社會公民團體聯盟,如戰鬥黑熊合作,恐疏離年輕選民及中間選民。
    最後,面對後大罷免時代挑戰,賴清德政治及治理策略選擇,考驗其政治智慧。第一種選擇是維持賴式集中領導,賴清德堅持兼任黨主席,整合派系、鞏固府院黨中央權力控制,決策集中、效率高;目前新潮流、正國會及涌言皆公開表態支持賴清德。然此做法恐將面臨派系反彈劇烈、分裂加劇,甚至可能斷送民進黨永續執政機遇。
    第二種選擇是採取黨政分治調整制衡策略。賴清德仿效陳水扁、蔡英文在地方選舉失利後,請辭黨主席慣例;若賴清德辭去黨主席,另由中立或資深黨內政治領袖擔任,一方面賴清德可以全民總統自許;另一方面其他派系精英主持黨務,既可權力分享,降低內部分裂風險、重建共識;又可藉此凝聚傳統基本選民,反而有助於選票極大化目標。然其風險則是賴清德及其派系勢力將被削弱,可能影響施政穩定性及地方選舉提名權主導。
    第三種選擇是改採穩健務實兩岸論述策略。強調蔡英文維持現狀兩岸路線,少談境外敵對勢力及新兩國論;兼容臺灣文化及中華文化共容性,臺灣民眾與中華民族兼容性,藉此拓展中間選民與年長選民支持,拉攏或分化藍白政黨及選民聯盟;然其挑戰則是面臨深綠基本盤質疑其背棄臺灣主體性價值及路線。
    換言之,民進黨可藉由修正兩岸論述,拉攏藍白及中間選民。如在主權方面,倡議維護民主與臺灣安全;在文化包容方面,承認中華文化在臺延續,強化臺灣文化多元性及保存良好中華文化、文物;持續倡議兩岸交流對話,呼籲兩岸建立低階兩岸文化交流接觸及合作機制,如兩岸宗教、教育、觀光交流及合作。
    第四種選擇是重建民生政策動員取向模式,降低意識型態為主導政治動員取向。改以民生、社福、地方建設為訴求主軸,減少提高民眾仇恨值、政治對立、回歸治理主軸;民進黨或將調整選戰策略,導入政策治理路線及宣傳倡議,聚焦回到青年就業、房價問題、老年長照體系改革、兒童婦女等政策及民生議題。若能回歸溫和理性中間路線,即可弱化意識型態對立的選舉語言,避免激進側翼刺激對立仇恨值,非理性干擾破壞民主選舉,強化社會及中間選民對綠政黨正面觀感。
    因此,類似標籤政治應避免,如在界定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前提下,標籤化藍白對手黨為中共在地協力者、受統戰及認知作戰,污名化兩岸交流促進者的交流合作是一種親中賣臺行徑,與中共隔海唱和。執政黨應避免在民主共同體內部尋找敵人,政黨競爭對立純粹是人民內部矛盾,也是民主政治體系常態。當然,民進黨若採取政黨和解並以公共政策為競爭主軸,短期內可能無法激發支持者強烈政治熱情,民眾會誤以為其與放棄抗中保臺路線。
    然從民進黨發展歷史演變檢視,無論是黨內派系爭奪總統候選人寶座;或面臨基本教義派質疑,最終在總統大選時,仍會選擇團結在泛綠大合作旗幟下,泛綠陣營幾乎很少在總統大選上分裂成兩組競選團隊。相對於國民黨政治文化反而在正式選舉,另一組團隊從黨內分裂進而挑戰。例如林郝配挑戰李連配、宋張配挑戰連蕭配。
    後大罷免時代民進黨若要永續執政,在派系權力競逐與兩岸路線上應進行反思,尤其2028年總統大選若是回歸藍綠對決,取得中間選民及部分藍白選民支持,始能過半數當選。因此,賴清德卸任黨主席作為全民總統,推動黨政分離,設立黨內整合平臺,
    加強黨內政策協調,邀請各派系共同審議重大政策與選舉策略,回歸派系共治方是正道,反利於達成選票極大化目標。賴清德不必作為集權者,反而可以擴大化支持基礎。
    後大罷免時代民進黨將歷經2016年自蔡英文主政以來最關鍵的轉折期,從完全主政的一致性政府到朝小野大的分立性政府。其內部有分裂與社會基礎減弱趨勢,臺灣社會往政治極化方向發展。若賴清德個人權力持續集中化,忽視對內調整派系共治及權力分享;及不尊重權力制衡與及監督精神,漠視建立良善政黨政治及行政與立法分權制衡精神,不僅賴清德將陷入黨內、政黨及社會團體間對立、衝突及內耗困局;甚至可能將在2026年地方選舉失利,從而在2028總統大選持續執政之路異常艱險。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