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亂》錯位的共情——為何某些中國人也迎合綠營仇視陸配

照片總統府YT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近年來,隨著執政黨大打「抗中保台」牌,台灣社會對陸配的敵意不斷升級。許多聲音認為,陸配之所以遭遇歧視和打壓,不是因為他們個人,而是因為他們背後代表著那個威脅台灣的中國極權政權。換言之,陸配的「原罪」在於他們的出身。換句話說,就算陸配遭遇不公,那也是中國人的歷史共業,只能「自認倒霉」。

     關鍵是,持這種「敵視陸配為合理」態度的人,不僅有台灣以綠營及其支持者為主的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者,也有對中國政府持批判態度的國內外中國人。事實上,這種邏輯危險而短視。它不僅傷害陸配,也為未來更廣泛的排華氛圍埋下伏筆。因為,犧牲弱者並不能換來安全感。

 

錯位的共情:不同動機的同一敵意

 

   在台灣,綠營的民族主義者敵視陸配,是出於對中國政權的恐懼與不信任,把陸配當作「統戰的延伸」,仿佛他們天然帶有風險。重要的是,這種說法掩蓋了政治操作。

    把陸配塑造成「原罪群體」,既能轉移焦點,又能製造一個「看得見的內部敵人」。事實上,當民進黨或其他政黨需要動員「抗中保台」的時候,陸配就是最容易被拉出來的箭靶,因為她們弱勢、沈默、缺乏代表性,幾乎不可能形成大規模反擊。

   而一些批判中國政府的中國人,也把陸配視為「中國體制的象征」,借此表達對自身政權的不滿。兩個群體出於完全不同的動機,在敵視對象上達成了共情,仿佛敵視陸配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正確。

     這種「錯位共情」掩蓋了一個事實:陸配並非掌握國家機器的政客,也不是影響兩岸關系的決策者。他們只是普通的婚姻移民,卻成了最容易被犧牲的符號。

    這些敵視陸配的綠營政客和支持者,以及錯位的海內外華人共情者們,以為自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但實際上他們是在把弱者當作替代性靶子。這種邏輯不解決他們真正的問題,只是創造了一個更脆弱的「可犧牲者」。

 

輿論的反噬:沒有「安全的華人」

 

      更嚴重的是,一旦接受了「身份即原罪」的邏輯,它不會停留在陸配身上。

     自從中美關系緊張以來,許多與中國政府保持距離的留學生、學者、科研人員,也被當作潛在的威脅,遭遇拒簽、研究中止,甚至簽證撤銷。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公共安全辯論中,也從未區分「親中」或「反中」的華人,只要擁有中國背景,就可能成為懷疑對象。 台灣網路上排中式的口號(「洗人口」、「共諜」),也正在延伸到陸配第二代、第三代——沒有人能洗掉血緣身份。

     當一些批判中國政府的中國人加入敵視陸配的合唱時,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這套邏輯最終不會同情他們。輿論場不會仔細辨別你是否反對中國政權,只會將你的血緣、你的出生地、你的家庭背景,統統納入懷疑。

     陸配今天承受的標簽,很可能就是所有海外華人、甚至中國國內的批評者明天要面對的現實。尤其是那些依靠「挺台(實際挺綠)反共(實際支黑)」議題煽動仇恨流量的網紅和異議人士意見領袖,其實自己也經常被質疑,被抹紅,換句話說:一旦身份被妖魔化,就沒有「安全的華人」。

    陸配、海外華人,乃至這些持批判立場的中國人,其實都身處同一個脆弱的身份政治結構之中。唯一的區別,只是誰更早被推上了替罪羊的位置。身份一旦被當作風險代理變量,那就不是「區分敵友」,而是「集體污名化」。今天他們覺得自己站在「批判中國政權」的正確一邊,但當輿論進一步演化,他們也會被視為「帶有中國印記的潛在風險者」。在「言論自由」的輿論場中,他們也會面臨著例外的考量標準,陸配「亞亞」的處境即為先例。

 

犧牲弱者就能換來安全感?

 

      如果台灣、乃至更廣泛的國際社會,繼續默認以身份替代證據、以出身等同威脅的邏輯,不僅傷害了最弱勢的群體,也動搖了自身民主與法治的根基。因為犧牲弱者並不能換來安全感。

    今天,人們或許可以輕易說:「陸配本該承受這些,因為他們背後有中國。」但明天,這樣的邏輯就可能延伸到所有華人。那時,不論你是親中、反中,還是對政治毫無興趣,身份本身就會成為罪證。

    真正負責任的社會,必須分清政權與個體、行為與身份。否則,所謂的「合理警惕心」很快會蛻變為大規模的歇斯底里,日常無差別獵巫——就像現在台灣正在上演的那樣。

     在地緣政治的緊張時期,所有華人群體(不論立場、階層、國籍)都處於潛在的被懷疑狀態。唯一的出路不是「互相切割」,而是共同抵制用身份代替證據的邏輯;如果我們接受陸配的「原罪論」,就是在幫助敵視華人的大敘事強化根基。真正負責任的態度應該是:分清政權與個體、行為與身份,否則這套邏輯遲早會吞噬每一個華人。

    總之,出生中國都不是原罪,生為中國人並不丟人。自認例外,狹隘短視,割席乞憐,才是真正的丟人。身在國內的批評者是如此,想離開中國,潤到海外的中國人,更是如此。正視自己的身分、文化、血統和背景,並努力爭取合法權益,堅持追求公平與正義,不然走到哪裡,都依然會自我審查、自我厭惡、自我仇恨,依然生存在牢籠裡。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