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欽》只有賴總統還沒想清楚(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去年11月在本欄作了有關半總統制政體在朝小野大下根本無法運作的分析,我最後以「民主說難不難,多數統治是第一天條,少數統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賴總統想不清楚了」作結。不到一年,由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賦名,各地青鳥串連的「大罷免」,轟轟烈烈的走到兩階段進行31席立委和一席市長的罷免投票,結果竟是全部不通過!大家只要想想這些選區事實存在的各種差異性,應該會同意,這是臺灣人民回應大罷免所做的超越個別選區的「大決定」,以驚豔全球的方式喊出:我們都想清楚了!
    換言之,多數選民真正做的決定既不是選區立委是否足夠優秀、未負所託,如憲法賦予的罷免權所應測試,也不是國民黨立委有無親中賣臺,如各地罷團所指摘,僅從這些角度來認知,恐怕還無法解釋這個顯然包含各種意識形態選民的「集體行為」(collective action)。人民經過一整年朝小野大的政局,看到各種畸形的政治鬥爭:少數政府提的法律案、預算案很少能順利通過,轉而濫用各獨立機關作為壓制在野多數的武器等等,賴清德總統就是不肯通過政黨間的協商,建立某種聯合政府,甚至在無法組成聯合政府時,不惜請求主要反對黨組閣,而把總統的權力限縮在憲法列舉的國防、外交等與主權直接相關事務,像其他半總統制國家一樣。所以當民進黨突然策動公民團體發動大罷免時,不啻向選民表明:這已經是他們唯一可以接受的「更大民主」方式,就是通過罷免、重選,直接改變朝野席次。
    因此選民從大罷免整體得到的信息就是:你們要多數統治?唯一的可能就是翻轉立法院朝野間的11席差額,因為如果翻不了盤,我們仍然要單獨執政,那就繼續政治鬥爭!這樣的共同認知,從罷免過程執政黨方面毫不掩飾的計算「贏」幾席可以翻盤,第一階段大失敗以後,柯建銘總召「我們只是沒贏」的發言,乃至到了選後大檢討時,柯總召反問黨內同志:「為了翻轉朝野席次,推動罷免有何不對?」可說再清楚不過。另一方面,從受訪選民不同意罷免者中最典型的意見,剛好就是「明明才選完,憑什麼又要用罷免來改變席次,和賭徒賭到贏為止有什麼兩樣!」「民主政治一定要瘋成這樣嗎?」特別是過去很少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的白營和中間選民,乃至少數綠營長期支持者這次會投不同意,而導致這樣戲劇化的結果,所堅持者更是主要在此。所以多數選民的回答也已經夠清楚了:調整席次免談,請按照去年1月13日選舉的結果,像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黨一樣,依憲法精神給我們一個有執政能力的多數政府!
    現在還是當頭棒喝後的第一個星期,看來賴總統和他的團隊還在復盤和消化這個頗為悲摧的結果,初步的回應仍停留在比較傳統的「多分些位子給其他派系」。儘管少數還有民主進步情懷的大老已經提出努力組成聯合政府的建議,迄今只是空谷足音。對曾經努力參與全面民主化過程的七八十歲老人而言,看到民主進步黨墮落至此,真有無限感慨。事實上當蔡英文總統用反核神主牌否定以核養綠公投反映的強大民意時,民主和進步就已開始褪色,但基本上這些都還能建立在多數統治的基礎上,民間的憤懟也還在可以消化的範圍。現在賴清德總統領導下的民進黨,堅持組成做不了任何大事的少數政府,把全面民主化以來積攢的一些國內和國際信任,快速消費殆盡,只能在多數民眾已經無感下變本加厲的操弄親中賣臺敘事。在我看來,這個黨已經不自覺的變成某種東亞版的臺灣真理黨,離民主和進步都愈來愈遠,使得只能用「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來區隔兩岸統治權的憲法增修條文,愈來愈沒有底氣。
    人民的聲音是如此清晰,賴總統最終會不會也想清楚,我們就再等等吧。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