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亂》辨別民進黨「正當安全政策」和「懲罰弱者式假性強硬」——以陸配為例

照片賴清德總統臉書影片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陸配在台灣的處境,有沒有一種結構性的原因?陸配遭受的一切會不會是一種無法逃脫命運?因為像台灣這樣一個小型的政體,他在面臨一個強鄰的時候他,拿陸配獻祭,會不會是目前的台灣執政黨不得不做的合理決策?那麼,這裡就有必要討論,到底應該如何釐清,何謂「正當國安政策」,何謂集體懲罰弱者式的「象徵性強硬」。 

     其實有很多清晰可見的標準可以分辨二者,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這六個方面可供逐個檢測。

     第一點,證據門檻。簡單來說,就是有沒有可以核驗的個案或者定讞的罪行,可以證明這個國安政策是恰當的。如果沒有,那就只是基於一種假設性的風險。事實和數據證明,這幾十年來,沒有一樁定讞的國安案件的主嫌是陸配,但是,陸配卻長期被綠營視為國安危機。

    第二點,中立適用。意思是同一套規則,是否對所有外國配偶都等比例適用。目前看來,陸配在入籍時間,在參政權(一直被雙重國籍的藉口設置門檻),創業權(陸配受中資投資相關條例限制)等各方面,都遠遜於其他外配。

     第三點,狹義性。亦即對陸配的懲罰措施是否有緊扣具體的風險行為,比如如資金流、數據流、接觸頻次。如果執政黨認為陸配有國安風險,那能否拿出具體證據,證明陸配群體的收入資金流和中國政府顯著有關?或者能夠構建出一個數據流模型,證明陸配為大陸提供了重要情報或者擔負對岸的對台企圖?或者說陸配和大陸敏感部門的接觸頻次明顯高於普通台灣公民?但事實上,在台灣生活的陸配群體,與大陸政府的接觸頻次並不高於普通台灣民眾,而因為工作、文化交流需要,頻次最高的顯然是台商台干。

     第四點,比例性。就是對於陸配的懲罰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其安全政策的具體預期收益和對陸配基本權利的剝奪是否相稱?從去年年底開始至今,執政黨當局對陸配做出了諸多言論收緊、身分審查相關政令,包括對1.2萬名陸配進行回溯性的行政審查,對陸配民意代表權益進行打壓⋯⋯如果說陸配真的有國安風險,那麼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之後,目前台灣的國安風險有減輕嗎?達到預期收益了嗎?看起來並沒有。

     第五點,可預測性。對陸配權益的政令是否溯及既往?陸配身分政策是否頻繁變動?在全世界範圍來看,移民法治最怕的就是一種不確定懲罰,因為任何的一個國家的移民過程都是一個長時間的考驗,大家最怕的就是不確定性和回溯性的審查,這也是考察一個國家政府信用的最簡單標準之一。那麼,只因為政府自己的政策變動,回溯性要求1.2萬名入籍20年以上的陸配繳交除籍文件,否則以取消身分,就是再明顯不過的不確定性懲罰,這直接傷及台灣移民政策的確定性和政府的信用。

    第六點,日落條款和覆核機制。意思是一個反應地緣政治緊張時期的安全政策,如果無法避免強制部分族群讓渡出權利才能實現,那麼,為保公平,必須要有落日條款,以保證在風險時期度過之後,該族群還能恢復合法權益。但是,目前這些以國安為理由的針對陸配的政策,很難找到相關的日落條款和獨立審查機制。

    那麼顯而易見,目前民進黨對陸配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對弱者的集體懲罰,象征性的強硬,而不是正當的安全政策。

     那麼,既然這六方面都不過關,那民進黨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呢?因為民進黨作為台灣目前的執政黨,缺乏和強國鄰居進行對等博弈的能力和意願,於是他會在三種機制相互疊加的影響下,出現一種從「替代性強硬」到「象徵性安全」的現象。

     第一種機制叫「替代性強硬」,就是當執政黨民進黨對外對抗的成本過高,代價難以承受的時候,就會轉向向低成本、可見度高的對象,推出看起來很強硬的措施,來向自己內部的選民證明自己不軟弱。而陸配缺乏政治組織,缺乏議價能力,人數相對少(連2%都不到),而且社會刻板印象已經形成,並被嵌入了「抗中保台」的敘事,在當前的語境下,當然就是最順手的替代品。

     第二種機制就是象征性的安全。所謂象徵性安全,是相對於實質性安全而言的。實質性安全,當然就是軍備、產業鏈的韌性、社會防災⋯⋯等系統性保障,這種保障建立起來很慢,成本很貴,時間很長,還很難被看見。比如軍備,自主研發週期長,對美軍購又長期無法如期收貨。產業鏈的韌性更不用講,台積電赴美引發的焦慮,至今沒有有效對策。社會防災,更是有前段時期的南部水災風災做參考,無需贅言。當然還有更多內政民生問題,包括薪資低,產業不均衡,缺工缺電⋯⋯還有產業回流慢,國際議價能力低,這些都是目前民進黨難以解決的「實質性的安全」。但是,什麽東西快呢?身份審查快,口號立法快,對陸配的行政約談和處罰快,快且廉價。這種象征性的安全不僅能夠替代他們實現不了的實質性安全,而且能夠快速取得選民的情緒反應。

     第三個機制就是「替罪羊政治」。當整個社會經濟停滯、戰略焦慮和社會不確定性上升的時候,大眾也都需要一條可以被具象化的發泄路徑,弱勢的陸配群體恰好滿足了這個低風險的條件,讓大眾的安全焦慮被輕鬆外包。

     這六大標準和三大機制互為表裡,讓陸配的處境在台灣目前的語境裡,既有結構性原因,也有來自民進黨特有的「象徵性強硬」政策之一貫性。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