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全盤檢討激進減碳政策(奔騰思潮)

照片為全球氣候變遷大會COP30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一年一度的全球氣候變遷大會COP30將於11月10日在巴西開幕,未來兩週全球都將聚焦於氣候變遷議題。回顧10年前COP20通過了巴黎協議,希望在本世紀末全球溫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最好以1.5度為目標。如果以後者為目標,則全球必須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COP20次年,全球許多政府爭相承諾將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臺灣政府不落人後,不但作此承諾並更進一步將此一時程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但究竟2050年淨零排放是否可行?其實2021年各國爭相承諾的2050年淨零排放根本是個超級大謊言,試問全球那一位政客要為30年後的承諾負責?今天不過2025年,巳經有許多國家重新評估反悔了。
    歐洲是全球最瘋狂於減碳的地區,但歐洲人對減碳熱情與前相較大幅下降,依近日民調,40%英國人認爲氣候變遷被誇大,更多英國人認爲氣候政策對經濟有負面影響,使得英國首相在氣候政策退縮,推遲電動車普及時程。德國人認爲要加強氣候政策的民眾由兩年前的55%降為40%,德國人感受到氣候政策影響德國汽車工業後,對其支持度大減。
    鏡頭轉到北美,加拿大總理卡尼擔任英格蘭銀行總裁時曾兼任聯合國氣候大使,在全球推動減碳政策。但選上總理後因川普貿易戰造成加國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上升,卡尼為挽救經濟,上臺後翻轉前總理杜魯道的「綠能政策」,批准興建輸油管及加速液化天然氣出口港建設,加拿大已坦言達不到2030年碳排較2005年降低40%的目標。
    當然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川普第二次上任後延續其第一任政策,退出巴黎協議,宣稱全球暖化為大騙局,撤銷拜登之綠色新政,大力倡導化石能源。當然川普這種全盤否定暖化的論述不合科學,其能源政策也大有問題,但他的做法在美國還是受到共和黨及廣大民眾支持。
    美國碳排僅次於中國,全球第二,美國帶頭反對減碳,不但嚴重打擊全球減碳士氣,對全球淨零排放也造成實質影響。兩年前國際能源總署IEA就曾坦言,全球各國的減碳目標遠不足以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要達此目標,2030年全球碳排應較2019年降低43%,但目前各國承諾即使全部達成,也不過降低6%。
    IEA強調全球各國要大力加強減碳強度才有些微可能達到零碳目標,IEA雖不願承認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已經失敗,但也坦言其命懸一線。如今全球第二碳排大國的美國政策180度反轉,其他國家有樣學樣也減緩減碳腳步,IEA已將2030年美國綠電裝置容量調降50%,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必將跳票已無懸念。
    如果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無法達成,究竟那年可以達到?這是大哉問。2050年無法達到,2060年呢?2070年如何?
    實際上淨零排放極為困難。全球淨零排放目標訂在2050年是希望2100年全球溫升不要超過攝氏1.5度。如果延後50年而於2100年達到淨零排放,則2100年溫升約攝氏2度(依不同減碳路徑有所不同)。因研究氣候經濟學而獲諾貝爾獎的耶魯大學教授諾德豪斯認爲人類很難控制溫升在2度以下,認為人類在2100年達到淨零排放都千難萬難。
    曾獲諾貝爾化學獎並曾擔任歐巴馬政府能源部長的朱棣文今年初曾訪臺,他在「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中指出大氣中二氣化碳濃度恐終將突破550ppm而為19世紀下半葉二氣化碳濃度280ppm一倍。依氣候模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倍增為550ppm時,全球溫升將達攝氏3度。換句話2100年淨零排放都無法達成,人類達到淨零排放的時程恐將推遲到下世紀中。
    當然未來減碳時程未必如朱棣文預測之悲觀,目前到2100年還有75年,人類減碳科技進展還很難預測,2100年淨零排放未必絕無可能。但2050年距今不過25年,時至今日,人類仍大規模投資化石能源基礎建設,未來十年也沒有停止投資的跡像,2050年這些投資仍未完全折舊,這些化石能源基礎建設投資尚未回收,必將繼續使用,何有可能達到淨零排放?
    今天臺灣能源政策的最大問題就是設定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並將其入法,只好「不擇手段」意圖達到此一虛幻目標。不擇手段最可怕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推動任何政策首先就是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不惜一切代價就是放棄此一原則,盲目推動任何有可能減碳的手段。
    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一貫忽視成本考量,蔡政府初上任時公布的四大能源綱領為: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安全;獨缺成本考量。十年前當蔡政府力推「非核展綠、減煤增氣」能源政策時,個人即增警告將造成每年發電成本暴增2500億元,十年後驗證無誤。可嘆今日政府力推淨零政策,仍然忽略成本考量,但其造成的成本衝擊必將遠超十年前的錯誤政策。
    以風電光電為例,在過去十年民進黨政府以2兆元拚盡全力推動下,去年風電光電發電量占比仍不及9%,但已發生風光電滲透率(風光電瞬間發電占比)超過50%的日子。試想若2050年風光電發電量占比達到政府規劃之60-70%之際,其滲透率不是遠超100%,不是必將發生大規模棄電?避免棄電的唯一解方就是大規模設置儲電設備,政府的高招就是以電解水製氫儲電,無風無光時再利用氫氣發電。知道此一方式多沒效率,成本多高嗎?歐美國家都不敢大力投入。
    臺灣没有不計代價減碳的本錢,尤其在2050淨零目標顯然無望之際,更應冷靜思考未來減碳之路及相應之能源政策。全球減碳必將繼續推動,但要認清減碳極為艱巨,減碳是百年大計,減碳是馬拉松不是跑百米,減碳要循序漸進,不能無頭蒼蠅似的萬箭齊發。
    如何循序漸進還是要回到成本效益分析,有成本昂貴的減碳方式也有成本較為合理的減碳方式。有的減碳方式成效巨大,有的減碳方式杯水車薪。成本與功效每個國家因條件不同,也不一樣。十年前麥卡錫公司曾發表一種結合減碳成本與功效以評估各種減碳方式優先順序的工具,國科會也曾責成國內各智庫研究,但可嘆之後一頭熱的減碳是抓進籃子就是菜,完全不考慮成本效益。
    十年前,蔡政府不計成本盲目推動非核政策的結果造成今天電價暴漲2500億元,今日不計成本盲目減碳,不必十年即將造成更大的電價災難。賴政府不妨參考類似麥卡錫公司之工具檢視目前推動之各種減碳手段,並預測未來每年之電力及油氣等能源價格,作為制定能源政策之依據。每年並依科技進步狀況,作滾動式檢討,方為符合科學手段之政策制定方式。
    臺灣社會目前能源爭論聚焦於核能,當然反核是民進黨嚴重政策錯誤,使臺灣電力建設走了30年冤枉路,應立即修正。但為了達到「法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而推行的瘋狂減碳政策,將給臺灣帶來更為災難的後果,後果比反核更為嚴重。在COP30召開之際,正是冷靜檢討此一政策之最佳時機。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