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中國商務部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全球化的驅動力正在轉變,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正勢不可擋地席捲世界,這是國際格局深層結構的轉變。
以自由貿易、資本流動與美元霸權為支柱的西方主導型全球化模式,曾支撐半個世紀的繁榮,但如今正遭遇內外雙重挑戰。一方面,西方社會因貧富差距擴大與製造業空心化而陷入民粹化浪潮;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崛起與新興經濟體的制度創新,使單極秩序難以持續。
當西方秩序失去動能,中國正憑藉資源、金融與制度三重槓桿推動全球化重構,開啟多雙極時代。中國正在從過去的全球化參與者,轉變為新全球化的塑造者。這不僅是經濟力量的延伸,更是價值理念的再定義。
與以往以市場無邊界為前提的全球化不同,中國的新全球化強調主權平等與制度多樣性的共存。透過資源、金融與制度三大戰略槓桿,中國正重新塑造全球化的邏輯,引導世界從單極格局邁向多極共生。
自2025年10月起,中國商務部連續發布四項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規定凡含有中國原產稀土或採用中國技術製造的產品,出口前都須獲得國家許可。儘管美國輿論稱此舉為「地緣經濟核彈」,但在中國視角下,這實際上是維護產業主權與科技安全的制度性轉折。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廣泛應用於晶片、電動車、飛彈與高性能磁體。中國掌握全球逾八成稀土精煉能力,但長期受制於低價出口與外資主導的技術鏈。出口管制意味著中國正將「供應鏈優勢」轉化為「制度性權力」,迫使全球高科技產業在合作、轉移與布局中重新平衡。
這不僅是一項貿易措施,更是一種戰略信號—中國不再滿足於作為全球製造體系中的廉價要素供應方,而要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隨著「供應鏈主權」觀念崛起,全球產業分工正被徹底重塑。
歐美國家嘗試重建「友岸供應鏈」,但高昂成本與產能限制使其難以完全脫鉤。相反地,中國正加強與亞洲、非洲夥伴的供應鏈合作,推動全球製造體系向多中心格局演化。
在金融層面,中國透過推動以人民幣計價的鐵礦石、原油、液化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交易,實質上向美元霸權發起結構性挑戰。美元長期作為世界貿易與儲備貨幣,使美國能以制裁、資產凍結與金融封鎖達到地緣政治目的。而中國正在透過人民幣國際化來實現結算多元化,減少他國對美元體系的依賴。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新型離岸貿易」「擴大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金融基礎設施能級」,彰顯出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制度化角色方面的戰略意圖。
目前,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及東盟等國的雙邊貿易中,超過六成已採用本幣結算。包括沙特、巴西、阿根廷在內的資源型國家,也正逐步以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出口。這一變革的深層意義,在於削弱美元「金融武器化」的作用。當越來越多國家以人民幣或其他貨幣結算時,美國的金融制裁效力將被稀釋,全球格局將從美元單極走向多元平衡。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不是取代美元,而是建設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金融秩序」,讓國際資本流動更符合地緣多極化的現實。
中國的新全球化第三個支點是地緣戰略的轉向—由傳統海權經濟拓展至陸權經濟。從中歐班列到西部陸海新通道,標誌著中國外貿重心正由沿海向內陸轉移,由海洋走向陸橋。
這不僅是經濟布局,更是一種戰略的回歸。過去兩百年的全球化由海權主導,而中國的新全球化則開啟了「陸權復興」。亞歐、中東、非洲陸上經濟帶的聯繫不斷加深,能源與物流網路也在重構,內陸國家首次成為全球經濟網路的主動參與者。
科技是新全球化的核心引擎。人工智慧與能源融合,使中國在能耗調度、碳排管理與生產效率上實現質的飛躍。人工智慧正在推動中國製造業的再升級,促使中國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智造中心」,在新一輪產業鏈競爭中搶占先機。
與早期以關稅與投資為核心的開放不同,當下的中國著重推動「制度型開放」——透過規則對接與制度創新,形成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並推動與東盟自貿區3.0版、《數位經濟夥伴協定》(DEPA)等機制對接。
中國的新全球化並非「去西方化」,而是「多中心化」。它承認西方在科技與制度上的貢獻,但拒絕單一價值體系壟斷世界。當西方陷入經濟停滯與社會分裂時,中國正以穩定與創新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從基礎設施與綠色能源合作,到數位支付與AI治理標準,「中國方案」已不再是替代方案,而是新秩序的重要支撐。
未來的全球化將呈現多維結構:多供應鏈格局,亞洲、中東、拉美各具自主製造體系;多貨幣結算體系,日圓、人民幣、歐元及區域貨幣並存;多規則並行機制,WTO、RCEP、金磚+等多邊組織交叉互補。這種多極秩序將以競合取代對抗。
由於製造業和貿易重心的轉移,全球化的重心正不可逆地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從單極走向雙極。未來的世界,將不再是西方獨奏的單曲,而是一曲多極共鳴的交響。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