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蕭美琴副總統臉書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蕭美琴這一步,確實不簡單。
她以「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貴賓身分現身布魯塞爾,成為中華民國台灣副總統首度踏入歐洲議會殿堂的人。IPAC雖非歐盟官方機構,卻聚集二十多國、近五十名對中強硬派議員。整場行程低調到近乎特務行動;比利時外交部協助掩護、主辦方嚴密保密,連中方代表都事後才得知。
從外交技術來看,這是一次教科書級的滲透操作:不踩紅線,卻讓紅線發抖。北京跳腳;反而成了這場外交戲最昂貴的宣傳海報。
但掌聲一響,真相就容易走調。
台灣媒體立刻開啟「勝利放大術」,政論節目激情轉播,「借用場地」變「受邀演講」、「非官方會議」說成「歐盟正式場合」。彷彿布魯塞爾一夜之間變成中山堂,連麥克風都能唱出「民主萬歲」的回音。粉專敲鑼、名嘴放炮,熱度像股市暴衝。民眾在螢幕前拍手叫好,殊不知那舞台,其實是租來的。
這不是外交突破,而是行銷手冊;
不是國際認同,而是集體情緒的自我安慰。
荒誕的高潮,更出現在那條「花80億歐元買20分鐘」的謠言。總統府闢謠、查核平台澄清,卻擋不住Threads、群組瘋傳。更離譜的是「法國BBC」這種胡編錯字,也能讓人信以為真。
這不是假新聞太聰明,而是我們太想被看見。外交成就靠謠言渲染、靠情緒取暖,那不叫國際突破,叫心理補課。
再說那筆錢。
台灣民主基金會(TFD)確實是IPAC的創始金主之一,每年編列數千萬台幣資助運作。出發點是理念,現實效果卻像「贊助包場」。我們花錢推動民主網絡,卻在國內被簡化成「砸錢買舞台」。那既是政治的無奈,也是外交的困境。真正的外交,不是靠錢買來,而是靠時間換來。砸錢能買掌聲,卻買不到信任。
從政治學角度看,這叫「象徵性政治」。當權者透過戲劇化動作,製造被看見的幻覺,好讓民眾覺得自己參與了歷史。
而真正的外交,是冷的、慢的、沒那麼上鏡的。它需要的是結構籌碼,不是情緒燃料。
現實主義的世界裡沒有浪漫。
國際政治不是交朋友,而是算利益。
誰有市場、誰有晶片、誰能守得住戰略地圖,誰才會被邀請坐下。
若我們以為幾場演講、幾張合照就能撼動格局,那就等於拿自拍當戰略。
更殘酷的是;當外交被包裝成內宣,當掌聲取代理性,那國家就變成舞台劇,人民成了觀眾。政治若過度戲劇化,終會讓真實邊緣化。我們以為「被看見」就是「被接納」,卻忘了鏡頭亮時笑得最大聲的,不一定是真朋友。
蕭美琴的演說,是在夾縫裡開出的一朵灰玫瑰。它有勇氣,有技巧,也有象徵意義。但若把象徵當成果,激情當作進步,那花開得再漂亮,也只是擺在玻璃罩裡的標本。
外交的本質,不是曝光,而是影響力;
不是一次性高潮,而是長期耐戰。真正的突破,不在那20分鐘的掌聲,而在20年後的地位。
熱度會退,鏡頭會暗。留下的只有實力。當中華民國不再需要修圖、不再靠行銷包裝,而能以實力站上世界舞台,那一天,才叫「真突破」。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