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伯仲》還在玩小小多山的國家?尋找真正的聶魯達(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現在,全世界人民清楚地見到,
你的廣大國土已經統一團結,
你像颶風一般迅猛有力。
你的利斧砍向奸徒,
勝利的光刺向敵人,
啊,勝利的共和國,
伸出你的手臂擁抱整個國土,
為你的永久和平奠基!
《向中國致敬》

    若以所謂「臺派」眼光來看,上文應是不折不扣的「親中舔共」了。但論及出處,卻會讓人大吃一驚,因為這正是青鳥們競相傳誦的大罷免金句「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原作者,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民族詩人巴勃羅•聶魯達 (Pablo Neruda) 的手筆。
    或許有人爭執,這裡的中國會不會是中華民國?可惜這是1951年的作品,當時聶魯達第二次造訪中國大陸,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走向勝利,整個國家迎來新面貌。聶魯達稱呼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兄弟」,也給予高度評價。他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笑的人。他們笑著經歷過無情的殖民主義,經歷過革命、饑餓和屠殺,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他們更懂得笑。中國孩子的笑是這個人口大國收穫的最美稻穀。」懷著對新中國的強烈興趣,他將這次短暫之行的種種觀感寫成長詩《新中國之歌》,熱情歌頌新生的中國,而在這首長詩的最後一節,便是文首的《向中國致敬》。
    聶魯達其實是筆名,原名為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Ricardo Eliécer Neftalí Reyes Basoalto)一生中曾三次造訪中國,因此在他歌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不朽的篇章中,也留下了大量支持和肯定中國共產黨革命的詩作。例如,1949年他稱頌毛澤東主席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正勝利地領導著一場改變千百萬人命運的戰爭。」1950年,他在《聶魯達詩文集》中譯本的題詩中寫道:「萬歲,毛!萬歲,人民中國!」而在1957年,聶魯達三訪中國,他結交艾青等知名詩人,也深入各地踏察民情,在收官之作《中國大地之歌》中,表達了如此深情:
中國的大地,
我想同你講話,
只用大地的語言,
只用水稻的綠色語言,
    不只如此,聶魯達還在北京的群眾集會上親自朗誦,並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正在創造自己的大地…廣闊的土地、辛勤的勞動、和逐漸消除的不公正現象,終將使得美麗、博大而深厚的中國人文繁榮昌盛…」云云,無怪乎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會盛讚他是「中拉友好之春的第一燕」。
    奇怪的是,以上的「舔共詩句」在筆者手邊可及的聶魯達作品集中,不論書店或圖書館,竟都查找不到,不知是不是為了追求政治正確而「隱諱」了?這何其諷刺?這何其錯亂?如果聶老地下有知,知悉其名句竟成了「抗中保臺」的政治幻想口號,恐怕會氣到在智利老家的墳裡破口大駡了。
    這種「拿香亂拜」的烏龍案例可多呢!一些民進黨政治人物,不分老中青都視「拉美雄鷹」切.格瓦拉為精神導師,例如年輕的立委候選人就把他放入競選海報中,卻不知道這位最具浪漫主義的革命家的精神導師竟是毛澤東。格瓦拉雖被譽為古巴起義軍中的「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唐吉訶德」,但他一再謙稱「毛澤東才是游擊戰大師,我只是個小學生。」當1960年格瓦拉首訪中國時,在北京受到毛澤東接見,初見偶像的他既緊張又興奮地說:「毛主席,您革命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出生呢!但是,後來我們讀到許多您的文章,受到了深刻啟發。是您的游擊戰思想指導我們取得了勝利。」接著格瓦拉就像追星的粉絲一樣,把自己寫的遊擊戰手冊親手獻給了毛澤東。
    至於最討厭格瓦拉的國家是誰呢?應該就是美國吧!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領導的游擊隊被玻利維亞特種部隊圍困在南美洲叢林裡,因受叛徒出賣而被俘獲,次日即被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指使玻利維亞政府將之祕密處決,而留下千古餘情。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麼真正的聶魯達何處尋?一本值得熱切期待的新書終於登場了,尤其值此抗戰暨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之際的2025年9月3日,正是紀念歷史的獻禮。《人民的風席捲著我:聶魯達等國際詩人反法西斯詩選》係由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教授趙振江翻譯,資深新聞工作者張鈞凱主編,原鄉人文化工作室出版。不僅智利的聶魯達,該書也收錄秘魯的巴略霍、古巴的紀廉、西班牙的阿爾貝蒂與埃爾南德斯這五位詩人的動人詩篇。他們用憐憫的心和沉痛的筆,見證世界大戰的悲痛傷痕與國際縱隊的光榮歷史,也有助於吾人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理解這場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衛國戰爭。
    誠如主編張鈞凱所言,「這本書的出版,都在回應臺灣最近發生的事情,書中的每一首詩、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找到答案。」似乎冥冥之中,本書的問世自有定數。因為反法西斯的精神雖已流傳至今,但法西斯主義的幽靈卻仍蠢蠢欲動,透過永恆的詩歌文學形式,應能喚醒更多的人性與良知,用正直與勇氣來面對眼前的黑暗時刻,而讓歷史正義得以還原與彰顯。
    新書發表會中,應邀致辭的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如是說道:「臺灣還有人記得這個重要歲月,出版詩集很令人感動。」十年前歷史性的「馬習會」時,馬英九曾跟習近平提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首詩,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兩岸中華民族不能再有戰火,這正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重要使命,也是從詩學、文學帶給我們人類對於歷史、人性的一個反思。善哉斯言!
    恭喜這本詩集的誕生,對聶魯達等五位名家、對讀者大眾、以及對世界文壇、對二戰歷史,都值得慶賀。因為他們共同譜寫的詩篇,將讓正義與善良回歸到我們心中本應存在的位置上。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