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宜風電力抗爭凸顯臺灣能源政策轉折分水嶺(奔騰思潮)

照片為宜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開發位置示意圖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長期以來,臺灣各地光電場與陸域風機亂象,備受地方民眾所詬病,致民眾環境社會抗爭持續不斷。近日因宜風電力在宜蘭縣五結鄉、蘇澳鎮,擬規畫設置14部風力發電機,致當地社區民眾前往行政院前抗爭表達其民意訴求。為此,經濟部與環境部同步發公文給風電業者,前者提醒開發案要與在地溝通、審慎評估規畫場址;後者則表態「不鼓勵、不支持」設陸域風機,且將對環評案嚴審把關。這凸顯民進黨政府未來在陸地風電政策的立場,似乎已悄然進行實質性政策轉變。
    上述表徵現象,一方面似乎凸顯環境部比經濟部,在陸域風電更具政策相對自主性及主導角色;另一方面七月風災與核三延役公投過後,呈現民進黨政府對陸地的風電與光電政策重新思考,其政策態度及立場正在歷經轉變。既往經濟部承擔再生能源開發主要的績效責任,較為漠視民眾抗爭。儘管環境部主責環境保護,但對非核家園及再生能源目標,未能公開悖逆挑戰,往往以交由環評會議審查作為應對民眾抗爭拖辭。
    近來彰化縣芳苑及大城兩個陸域風電開發案,皆遭環境部環評委員會否決,顯示七月丹娜絲風災吹壞十幾萬片的光電板,觸發社會對綠能光電政策重新反思。823核三延役公投儘管未能順利通過,然七成四民意支持低碳、綠能及友善環境能源政策的強大民意。以往環境部僅為附和經濟部附屬角色,今卻翻轉成主導不支持陸域風機立場,凸顯政府將可能更加顧及社區居民權益及意識。
    環境部公開表態「不鼓勵、不支持」陸域風電,對光電擴張亦趨嚴格審視,顯示民進黨政府政策基調已由「推進」轉向「收斂」。此固然短期內,利於降低環境抗爭與社會反彈;然對電力供需、能源結構、碳減排路徑及企業綠電取得造成衝擊。尤其風災造成光電及風機設備受損,致陸域風電安全與景觀遭到翻天覆地質疑。同時核三延役公投投票率不足三成,短期內難以靠核能補足缺口,未來傳統能源火力、石油、燃氣需求量恐上升,造成碳排放增加、延緩臺灣社會永續發展。
    值得關注是,臺灣總體民意趨勢與部份地方自主抗爭壓力同時劇增,前述宜蘭縣五結及蘇澳、彰化縣芳苑及大城皆是。儘管全社會基於永續發展理念及價值,傾向支持再生能源政策;但地方對陸域風電則傾向反對;綠能光電則因環境衝擊與土地爭議,復因此次風災,致其社會支持度呈現下降趨勢。從環境與社會治理角度檢視,其正面效應為減少噪音、景觀、農漁業衝突,政策合法性較為提升。然而其潛在風險則是離岸風電及沿海光電壓力上升,可能導致新一輪在地居民環境社會抗爭。
    臺灣社會對再生能源政策,本具有一定程度支持度。從各項民調結果加以歸納,全社會對風力支持約66%,太陽光電約56%。在技術支持排序方面,依序分別是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水力、陸域風電,其中陸域風電支持度最低。就地方層級而言,尤其臺東等地對陸域風電反對率高達70–80%,前述宜蘭及彰化等四個案例可謂是冰山一角。
    未來民進黨政府政策傾向顯示,不鼓勵陸域風機,開發案送件將嚴審;光電規劃更謹慎,整體社會因風災後氛圍更趨於保守。而陸域風機減少,更加重離岸風電承擔,但其推動成本、供應鏈與併網具挑戰。同時,短期內燃氣機組將成為供電與減碳的重要依賴。
    上述政府政策立場調整,勢將對未來能源政策造成衝擊評估。首先,這嚴重衝擊能源與供電安全,短期內陸域風電受限,燃氣比重上升,電力結構更加依賴LNG依賴加深。中期而言,若無明確2030年再生能源生成路徑,恐低於原定「2025年20%」政策目標。長期而言,要在2050年完成淨零目標更為困難,臺灣能源結構將更仰賴離岸風電、儲能與電網強化,如此將增加系統性成本。
    其次,政府減碳與國際承諾恐難以達成,降低臺灣國際聲譽。因再生能源擴張趨緩,2030年前碳排下降幅度有限;且因企業綠電(PPA)取得困難,影響RE100、SBTi等國際承諾。復次,尤其是衝擊產業發展與推升電價上漲,短期內更加依賴燃氣與長期離岸風電,推升增漲民生電價壓力增加民眾承擔。最後,因風災衝擊棚架式光電,未來光電投資結構轉向屋頂型光電、儲能與需求側管理,其配電與調度系統升級壓力加大。
    從七月風災到八月核三廠延役公投,凸顯臺灣能源政策正處於關鍵歷史發展「轉折期」及分水嶺,民進黨主政中央政府看來正在緊縮陸域風電與部分光電擴張,此雖降低環境污染爭議,但也使燃氣依賴與電價風險加大。然關鍵在於其他能源的「替代量」,能否及時補足,尤其是屋頂型光電、離岸風電同步推動。若能善用此機會進行空間治理與制度創新,此或將有助於在永續發展、減少環污及節能減碳目標,能夠與供電穩定及民生需求之間取得新平衡。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