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彤》關於未定論,我想說的是⋯⋯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張若彤專欄】鄭麗君,我政府難纏的談判高手,據說非常喜歡〈共產黨宣言〉,那麼我相信她一定能背出宣言的開頭:「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宗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只第二段話,就出現了我接下來要說的關鍵字,梅特涅。 
    19 世紀初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幾個大國(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後來加上法國)決定搞一個「協調機制」,希望不要再爆發全歐洲的大戰。大家非常有默契:出大事我們開會協調,不是靠軍隊硬打。這就是「Concert of Europe(歐洲協調)」,直譯就是「歐洲音樂會」,但其實更像是「歐洲大國俱樂部」。 
    為什麼《共產黨宣言》一開頭,就要點名梅特涅?就是因為他是歐洲協調的總設計師。 
    這個「協調」並不是為了正義或民族自決,而是為了讓大國「分贓」時少點摩擦。 而分贓的關鍵,就是「未定」。 
    當地位模糊,大國就能把你暫時擺在桌上,當成談判籌碼,等到哪天需要交易,可以隨時掏出來。
    對沒有力量的小國或地區來說,這種「未定」不會帶來真正的保障,只會讓自己的命運被鎖在大國的利益算計裡。 
    我相信這些東西,談判高手不可能不知道。但我今天還不是想講這個,我想要講的是我們自己內部。 
    當大國說一個地方「沒結論」時,聽起來好像保持中立,但實際上就是不表態,這種不表態可以製造不確定性。 
    大國各自的主體性及利之所在是很清楚的,他們會堅定不移,但桌上那塊蛋糕上的人呢? 
    他們會分裂。 不同群體,會在這個不確定性裡,投射出各自想要的未來。結果是,同一塊土地上的人,不再能形成共同戰略,而是各說各話、互相掣肘,最終更容易被分贓。
    諸君,在國際政治裡,大國是否介入,從來不需要開什麼「地位未定」這種紙面戰場,關鍵是它們的戰略利益有沒有被影響、介入的成本和風險是否可接受。
    當大國說「未定」,那不是要替你保留選項,而是要替自己(和他的談判對象)開後門。
    簡單講,「未定」不會保護你,反而會讓你內部四分五裂,讓大國從中取利。
    在這塊土地上無論你是哪一個立場的人,地位確定,對你都是最好的。即使你要獨立,你也應該知道,歐洲協調反而造成了民族自決在大國算計下被推遲,最終使各方都付出慘烈代價。
    反之,你就是活在蛋糕盤上的人,操著大國的心。

 


作者為《如是二二八》、《究竟二二八》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