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金鐘獎入圍名單背後的大問題

照片為金鐘獎官網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這月中金鐘獎又來了,除電視台外,不少公司也有獲提名,但很多人可能完全沒聽過這些認真做節目的公司名稱。業界也清楚,很多公司努力做了,但經營得很辛苦。文化部的文策院新院長,點到了這長久來隱藏在新聞與影視圈背後的財務問題。

 

台灣媒體內容產業在吹寒流的當下,小公司財務問題始終沒有受到太大關心。文化部的文策院新任院長,這次由曾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的王敏惠出任。她在上任後說,「內容產業有個現象,就是有非常多微型、早期的公司。資本額500萬元以下的公司占85%,連中小企業可能都算不上」。對比較多是文科出身的很多媒體產業負責人來說,財會背景的人加入這行業,也許有助大家看清產業的根本問題。因為這樣的公司,管理、營運、財務都不健全,很難向企業、創投募資。台灣的內容產業常以專案的規模來募資,經營成果和資源難以累積,不是死於市場,就是葬送在誕生的過程。這是媒體新聞早就提過的現象。

 

60屆廣播金鐘獎、節目類及戲劇類頒獎典禮,在10月11日、17日、18日舉行。每年金鐘獎、金馬獎風光上台的,除了有規模的電視台外,其實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他們小但認真拍片,也努力拿節目專案,但也很可能沒有拿下專案後就結束了。第一年上台歡慶一陣子後,第二年也許就結束了。

 

雖然一般都認為AI風暴侵襲新聞、影視內容產業,國際平台吃掉大部份廣告,卻沒有給合理的分潤,是台灣媒體業不振的主因。但就算給了廣告或是其他分潤,台灣的小網媒或是小影視公司,恐怕也吃不到,或是吃不飽,因為財務管理不到位,自己就慘烈犧牲了。

 

一位媒體主管很無奈的說,台灣影視內容產業真的碰到百年一遇的困境,絕不是只有平台分潤,或是AI的問題,或許這是大環境。但是,小環境的內部財務問題,不也是危機四伏?

 

文策院新院長看到問題,影視產業負責人不也是同樣看到,只是怎麼解決,才是王道,考驗影視老闆們了,也要看主管機關的文化部與文策院如何解決這難題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