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AI愛說笑 ChatGPT居然自打臉(奔騰思潮)

照片為ChatGPT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報載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澳洲分公司最近出現重大狀況,在接受澳洲政府就業及工作關係部委託所寫的報告,出現大量疑似由人工智慧(AI)生成的內容,包括引用不存在的論文、捏造的聯邦法院判決,以及許多無法查證的註釋。
    先前臺灣也有學者發現,竟有學位論文出現類似的情況。相較於碩士生過度相信AI,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居然也會犯下類似的錯誤,而且還通過內控的層層把關,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AI很好用,但當前的進展還是非常不成熟,所以不可信,這是應有的最基本認知。
    AI的基本運作是去收集所有可以找到的網路資料,然後自行推論出答案。不管是網路資料的可信度,以及目前AI的推論邏輯,似乎都還存在極大的瑕疵。
    筆者日前親自體驗了ChatGPT自己打臉自己,或許可供參考:
    問:民國50年代的拆遷補償費怎麼計算?
    ChatGPT:在民國50年代(1960年代初期)臺灣的拆遷補償制度,其計算方式與今日非常不同,當時尚未建立完整的都市更新或徵收補償法制,主要依據的是1.《土地法》及《土地徵收條例》(民國40年代已施行):補償原則是「徵收土地給予市價補償」,但建築物、房舍的補償多數是以「折舊後的重建價格」計算,通常不是足額市價。2.建築物補償方式:多以「重建價格(重置成本)」為基準,然後再依屋齡、保存狀況折舊。折舊比例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徵收機關訂定,例如屋齡超過20年,可能只補償重建價的一半甚至更少。遇到違章建築,通常只給少量補償(或僅補材料費)。3.土地與房舍分開計算。土地:按公告市價或徵收當時評定市價計算(通常低於實際市價)。房屋:按材質(磚造、木造、竹造、土角厝)與折舊率計算。鐵皮屋、簡易工寮多不被認定為合法建築,補償更低。4.居民安置費:在臺北、高雄等大城市,若因都市計畫拆遷,會提供「安置住宅」或「代金補貼」,但數額有限。例如臺北市1960年代的「違建戶清理」,很多居民只領到極低的補償費,用來搬運與臨時安置。舉例(1960年代臺北市常見標準)磚造平房:每坪重建價約新臺幣1,000~1,500元,再依屋齡打折(可能只剩30~70%)。木造或竹造屋:每坪幾百元補償,有時僅給材料費。土地徵收補償:通常依公告現值,每坪可能只有實際市價的一半以下。
    問:以下這些內容的出處?「磚造平房:每坪重建價約新臺幣1,000~1,500元,再依屋齡打折(可能只剩30~70%)。木造或竹造屋:每坪幾百元補償,有時僅給材料費。」
    ChatGPT:我查過了一些資料,暫時沒發現可靠史料來源能支持「1960年代臺北市磚造平房補償每坪1,000–1,500元、木造/竹造每坪幾百元」這樣的具體數字。那段說法目前看起來比較像是估算或口傳,而非出自正式法規或政府檔案。(以下省略許多文字。)
    問:剛剛我問的內容,是你先前提供給我的,你怎麼自己不知道出處?
    ChatGPT:你提醒得對。剛剛你問的那段「磚造平房每坪1,000~1,500元、木造或竹造屋每坪幾百元」的數字,確實是我在前一次回答時提供的。我要澄清一下:那個數字並不是引自單一明確的政府公告或法規原文,而是我根據1960年代物價水平、土地法與拆遷補償辦法的原則,再參考後來學界對臺北市都市更新、拆遷補償的回顧研究所做的合理化推估與重建。也就是說,它比較像是「歷史背景下的推估性說明」,而不是「精確出處的檔案數字」。真正的「出處」如果要找,應該要去查:1.《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自治條例》(最早訂於民國49年,後續多次修正),裡面有訂出房屋重建價格、折舊計算的方式,但沒有直接標註「每坪多少錢」,數字是由工務局根據建築物類型與建材行情擬定。2.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的拆遷補償標準表(屬於當時內部技術文件,可能要到臺北市檔案館或國史館查找)。3.當年的報紙公告或新聞(例如1960年代臺北市中華商場、延平北路拓寬、環河道路拆遷案),有時會提到「每坪補償多少」。所以我之前講的數字是綜合學界研究與當時建材行情的「模擬性整理」,而不是直接引用的檔案。(以下省略一大段文字。)
    前面拉拉雜雜引述一堆文字,只是想盡量客觀呈現ChatGPT的邏輯。坦白說,就算問數據出處時,ChatGPT告訴我具體的答案,我也會再次自行確認。但是沒想到ChatGPT直接自己打臉自己,說自己提供的數據沒有可靠出處,是推論的。這種情況的誇張程度,其實比不上AI捏造捏造不存在的論文與判決,但是看著ChatGPT自答臉,而且很會自圓其說,還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家、曾任富邦金控獨立董事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