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文化部長李遠
【聚傳媒王其專欄】公視董事會任期已經過期超過5個月,文化部還沒送出新董監事名單,立委和學者都在批評。事實上,了解內情者說,文化部已經準備好名單,可是還送不出來,可能新公視董事長還沒喬定。
這屆公視董事會今年5月31日任期到,早就過了,依法,行政院文化部應在六個月前,也就是去年12月進行新一屆董事會董監事提名作業,但至今年10月,仍沒公布新董監事候選名單,被批判延了超過十個月,而且現任董事可以合法延任到下一屆董事會產生為止。
了解內情者說,文化部已經準備好名單了,因為部份公視董事接到徵詢可否留任。但名單必須行政院同意才能送出來。一位立法院人士表示,聽說卡在要安排誰接新董事長,府院與文化部還沒喬好。
不過,要當公視董事長也不是文化部或民進黨府院說了算。現在的規則是要過三關的,高層如屬意誰當董事長,一旦曝光,可能先在審查小組就被砍掉了,連當董事資格都沒有。
公視法規定,立法院各黨團推薦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名單,共組審查小組,其中國民黨團推薦7人、民進黨團推薦7人,民眾黨團推薦1人,每位董事必須取得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即可過關。
這屆審查小組,國民黨團推薦馬詠睿、羅國俊、潘祖蔭、吳永乾、廖元豪、陳宜民、蕭旭岑;民進黨團推薦翁秀琪、黃世鑫、張烽益、陳東升、蘇正平、蕭新煌、蔡茂寅;民眾黨團推薦杜聖聰。
換句話說,要當公視董事長,必須在第一關由行政院文化部提名,第二關通過跨黨派審查小組的審查,第三關在公視董事會中取得半數以上的董事同意,才能順利當選公視董事長。
光是這三關就讓各政黨吵翻天了。從2006年公視併華視、原住民、客家等電視台成為公廣集團後,這家公共媒體集團早就成為朝野政黨爭食的目標。兩黨執政期間,都發生將近1000天組不成新董事會的事,光是第二關的審查小組就卡關多年。第五屆公視董事延了968天、第七屆公視董事會也延了957天才選出。
為何大家那麼在意去搶公視董監事的位置?預算多恐怕是個很重要的理由。文化部2025年編列捐贈給財團法人公共電視23億預算,涵蓋公共電視9億、公視台語台8億905.1萬、小公視6億。另外,公廣集團尚有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補助款8.5 億,客委會編列的客家電視台6億。若再加上華視每年10多億元預算,整個公廣集團總預算接近50億元。
50億元有多少?同樣無線電視台的營運較好的民視,總預算也才不過30多億元。有線電視衛星頻道集團的收入前二名的三立、東森媒體集團,年營收各50多億元。換句話說,公廣集團年總預算應是台灣電視媒體前三名。
當然也不只有經費多而已,公廣還有更多資源可以分配,是文化與媒體界最引以為盼的。例如上周剛結束的金鐘獎,幾乎就是公視集團的天下。今年是第60屆電視金鐘獎,公廣集團成為各電視台大贏家,公視入圍95項、華視13項、客家電視台27項、公視台語台10項、TaiwanPlus 12項,總計整個集團得到148項入圍肯定,再次刷新紀錄。公視也因而成為台灣媒體界最夯的得獎保證,培育無數的影視人才。
有這些預算與資源,還有更多的榮耀,外界就可以知道,為何大家都在搶公視董監事,甚至董事長大位了。現在文化部準備好了,就等高層點頭內定誰當董事長就送出名單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