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
副標: 政策爭議與政治語言
編按:觀察者角色設定
阿公:不多話,不搶戲。每天散步買菜,選舉時特別愛站遠遠看候選人掃街。他說自己「不是專家,只是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裝的」。
阿婆:嘴快心軟,看事情敏銳又敢講。她最喜歡「看人怎麼說,不如看人怎麼做」。選舉期間常坐在家門口的小矮凳,評論候選人像在看連續劇。
阿公在市場走道,阿婆扶著籃子。他們討論起最近政府推的新政策,文字公告貼滿牆面,人人喊著「改革」,卻各自解讀不同。
阿婆皺眉:「這政策,到底是幫我們,還是幫他們做宣傳?」
阿公揮手指著公告:「看文字好像簡單,仔細讀,你就會發現每個字都有弦外之音。」
政策公告如刀刃,字字切入社會肌理,有時割開真實,有時割向民心。阿婆忍不住說:「文字可以保護,也可以傷人。」
法國政治學者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在政治語言與權力理論中指出,語言不僅傳遞信息,更塑造權力關係。政策措辭的選擇與呈現方式,會無形影響群眾對政策的認同感。阿公阿婆每日觀察、議論,也在感受這種語言權力的細膩操控。
公告更新換了幾次,阿婆嘆氣:「每一次修正,好像都是在測試我們的耐心。」
阿公笑說:「真正的刀,是看不見的意涵。文字如刀,心裡感受最真。」
市場人來人往,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理解。政策再漂亮,說得再好聽,也比不上阿公阿婆的觀察力。
最後,阿婆說:「字筆雖鋒利,心中明辨才是護身符。」阿公點頭,兩人相視一笑,文字與現實的拉鋸,就這麼繼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