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三立集團官網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2025年將結束,台灣影視業開展OTT已經10年,漸漸開始進入整併期,而因應AI帶來的衝擊,新聞媒體數位化後再次轉型也俏俏展開,三立媒體就是個例子。看來,台灣媒體不斷在變變變。
2016年號稱台灣的OTT元年,整個影視產業全部捲入國際上的OTT線上串流風潮,YouTube、Netflix、Disney+、HBO Max等國際巨頭陸續登台。當年,中國愛奇藝則是入台最深,各家電視台與製作公司受惠良多,引發兩岸文化入侵之爭,最後政府用政治手段,才讓在中國領風騷的愛奇藝漸漸退出台灣。但台灣本土業者發展並不順利,雖然從中華電信MOD起家的愛爾達成功上市,但也必須搶進傳統的有線電視,其他酷瞧與三立電視的Vidol相繼結束營運。
現在,在台灣OTT產業進入第一個十年的年終之際,LINE TV和KKTV宣布整合,對台灣消費者和業者來說,都是重量級消息。LINE TV流量大、主攻台劇與綜藝;KKTV聚焦日劇與動畫,擅長會員經營。業界說得很現實,因為單一商業模式沒辦法支撐OTT的經營,剛好兩邊的優勢可以互補。
目前LINE TV每月活躍用戶聲稱約500萬,KKTV則說有約100萬。兩者規模合併,可望超越Disney+與愛奇藝,僅次於YouTube與Netflix。就付費訂閱人數來說,加總後和電信業者的OTT相比也不差。業界早已預見台灣OTT產業的內外夾擊,外有國際平台進駐,內有盜版、購片成本高與用戶分散等挑戰。
為了生存,因應數位化後的服務,連最傳統的有線電視業者都要轉向寬頻,同時和國際與本土OTT平台合作。
例如,凱擘提供MyVideo、HBO Max、CATCHPLAY+的優惠方案,中嘉有CATCHPLAY+、DAZN和friDay,TBC與friday、MyVideo、LiTV合作,台數科有線電視直接透過子公司參與LINE TV增資。
LINE TV 2018年與巧克科技旗下的 CHOCO TV 整併,成為全新的 LINE TV 平台。整併後,LINE TV 不僅保留了原本的節目內容,當年底就成為台灣月活躍用戶數最多的OTT平台。
但投資OTT的虧損也是必然的。持有巧克股份有38.1%的台數科集團,也碰到巧克的2024年營收2.26億、虧損7600萬的窘境。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LiTV母公司立視科,去年營收2.56億元、虧損1.23億元。
業界說,台灣的數位風潮,10年來吹皺了影視音OTT的春水,大家不但賺不了錢,整合只是不得不走的路。
而比10年OTT風暴更早的新聞媒體,同樣被掃到,雖然三立電視、TVBS都還是有獲利,但本業都是虧損,靠的都是有線電視的數億元授權金在撐財報數字,也不知道哪天有線電視戶數降到要砍授權金,因此新聞台轉型再轉型更不用說。領導品牌的TVBS早已喊數位化,而另一家偏綠的三立,在被困在綠媒的泥沼中不斷轉型,今年底再喊三轉,企圖擺脫政治媒體的刻版印象。
2025年終,從54新聞台、新聞網到財經台,三立的兩台一網的整合之戰,她們強調並非告別電視,而是讓電視人才在數位世界再次發光。第一名的三立,轉型之旅特別提醒自己「我們不能贏過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對三立來說,新聞台、財經台、新聞網這兩台一網的整合,不僅是頻道間的協作,更是從觀念思維、製作邏輯到組織文化的全面轉變。想要有這樣的「軟體更新」,第一步是「轉念」,三立新聞必須階段性放下「收視至上」的執念,承認觀眾與媒體環境變了。第二步是「轉腦」,勇於試錯並逐步培養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數位腦」。最後,才能邁向「轉骨」的最後一步,重塑出全新媒體骨架。
在台灣OTT產業進入十年的年終之際,串流影音LINE TV和KKTV整合只是開始,三立新聞的再轉型,也不是結果,有線電視和OTT合作更是重中之重。這些台灣媒體都在虧損或即將虧損中面對數位化的嚴肅挑戰。2025年的年終數位戰,也只是一小步而已,台灣媒體在數位化後1、20年來,顯然還沒有找到贏的策略與硬道理,只能在轉型中再找出路。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