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台灣民意基金會》官方網站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台灣地區20歲以上成年人的最新民調顯示,關於「傾向台灣獨立還是兩岸統一」的問題,有44.3%民眾贊同台灣獨立、24.6%主張維持現狀、13.9%支持兩岸統一,另外有12.9%沒意見、4.4%拒答。
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和去年12月的調查結果相比,維持現狀派增加0.4個百分點,統派則是增加0.6個百分點;但獨派大幅滑落7.5個百分點,相當於10個月間,獨派少了150萬人,屬「不尋常的、驚人的現象」。
從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的歷年台灣人統獨傾向長期趨勢,不難看出,主張維持現狀的人在1996年達到最高峰的53.2%之後,從此,主張維持現狀的人一直都在25%上下擺盪,只有在2024年初時,一度有33.3%的人主張維持現狀。
相對的,贊成統一的人在1991年一度攀上45.3%高峰後,1996年,急速下降到14%後,歷年民調。贊成統一的人很少在超過20%。2019年年中到今天,贊成統一的人,已成少數,長期在15%上下徘徊。
值得留意的是,1991年2月間,國統會在2月間制定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簡稱國統綱領)。5月間 ,李登輝總統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展開第一次修憲。這兩件重大的政治事件,極有可能形塑了一種氛圍,讓民眾誤以為大陸政策轉向積極,民調中贊成統一者的比例,也因此攀上了高峰。
至於贊成台獨的人,從2006年突破33%後,穩步上揚,2016年甚至一舉突破了50%,達到51.2%高峰後,一路下滑到2019年年初的35/1%後,再次挺升到45%以上,2020年還創下了54.0%的歷史新高。從2020到 2025,贊成台獨的比例從未跌破44%,並多次翻越50%。
按這個長期趨勢圖看,我們可以說,台獨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嗎?
那可不!有關統獨的民意調查,詭雷和貓膩甚多。
統獨問題,事涉敏感,相關民意從來都是順著執政者的意志表達、隨著媒體的報導以及當時的政治氛圍而搖擺,所謂統獨民意趨勢,不過就是執政者的意志表達的倒影罷了!
按,「蔣氏父子統治台灣」以來,「統一」從來不是台灣的選項。儘管,蔣介石生前,反攻大陸的口號喊得價天震響,但人們心裡都明白,反攻大陸就是一個激勵民信士氣政治符號,根本不可行。等到蔣經國主政,全力推動十大建設,稍稍具有政治敏感度的人,心中雪亮:只能做不能說的「獨台」政策,才是今後政治正確的標竿。
蔣經國掌權後,逐步轉向獨台,雖然也喊出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還在金門前線豎立了大大的標語,但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終歸是一政治口號,從來都不見具體規畫和行動。曾經直屬總統府的「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僅存空殼,毫無運作。在上者虛應故事談統一,哪個平民百姓膽敢論述統一之道?誰敢在陌生人打電話詢問的民意調查中,玩「老實樹、大冒險」遊戲,誠實表態的人,畢竟不多!
1996年以後,統獨民意倒轉,「台獨民意」崛起,一方面是李登輝的兩岸政策轉彎使然,一方面則是台海情勢緊張驅動了民意向台獨方向傾斜;但就長期趨勢而言,何嘗不是台灣在兩岸競爭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優勢和自信心所致?
冷戰時期,台灣有志青年常豪氣干雲地說道:統一中國,捨我其誰?當年,台灣很有信心的喊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宣稱,待大陸民族民權民生都像國父三民主義靠攏時,就是兩岸統一的時機。
可怪的是,改革開放後,特別是97香港回歸、2000年澳門回歸、2008北京奧運後,兩岸經濟發展優勢倒轉;大陸政治越發制度化,經濟發展越發現代化、全球化,基礎建設、整軍經武成績越發耀眼,眼見孫中山三民主義理想再度落地開花之際,中華民國台灣反而離三民主義的理想越來越遠了,民調中主張台獨比例,也呈現了緩增的趨勢。
競爭優勢和自信心的流失,使得台灣民意產生了「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念頭。這樣的念頭,反映在所謂統獨民意調查中,就是統一民意持續低迷,台獨和保持現狀(即獨台、或所謂華獨的民意總和,緩步增加。
其中,主張保持現狀的人長期都在25%上下擺動。游盈隆將保持現狀者,解讀為傾向於統一,其實未必。保持現狀者,極有可能是不願表態的民眾,也有可能是既不敢主張統一,也不甘心贊成台獨的人,更有可能是「沉默的多數」,他們會隨著兩岸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統獨傾向。
露骨的說,兩岸是統是獨,民調得不到真實答案的。
其一,相對於民調施作者,民眾面對統獨抉擇時,有著資訊不對等的苦惱。一則,執政當局和大眾傳播媒體並未忠實地報導兩岸統獨問題的各種面向。二則,一般民眾也無暇深入了解兩岸統獨問題關鍵,也不甚明白兩岸統獨與全球地緣政治的關係。三則,熟悉兩岸分離史實、親身具有兩岸生活經驗的民眾,更屬少數。
換言之,民眾對兩岸統獨問題的知識,多來自於二、三手傳播的「聽說」;聽政府說、聽媒體說、聽親朋好友說。民眾對兩岸統獨問題的看法,長期被二、三手傳播內容「制約」、「洗腦」後,還有多少獨立思考判斷的空間呢?
真實政治環境裡,我們無法用實驗組、對照組的概念來施作民調,至少,我們可以將受訪者的兩岸經驗予以歸類,進行交叉比對,探索受訪者的統獨傾向。
譬如,在受訪者基本資料中,加入「配偶為陸配」、「家族中有人與大陸籍人士通婚」、「本人家族在大陸有親戚」、「從未去過中國大陸」「最近三年曾經到大陸旅遊(次)」、「最近五年曾經到大陸求學」、「最近五年曾經在大陸工作」、「家人刻正在大陸求學工作」等選項,相信調查結果一定更深入、更能挖掘真實的民意。
其二,兩岸統獨問題,涉及許多前提條件。問卷設計若加入特定的前提條件,或者,用結構性的問題,請受訪者回答一組問題,而不是請受訪者直觀的回答贊成統一或台獨,那麼,得到的結果,肯定大不同。
譬如,統一和台獨選項,分別改為「和平統一」、「武統」和「和平台獨」和「武獨」。或者,受訪者回答統一後,接著問道:有人說,和平統一不可能,統一只剩武力統一一途,或者說美國多次警告中共將在2027年武力統一台灣,您相不相信?
而在受訪者回答主張或贊成台獨後,續問:有說台灣宣布獨立,中共一定武力來犯,你相不相信這種說法?或者,台灣宣布台獨後,共軍來犯,您會如何因應?
很多年前,我們在從事選舉調查時,問及賄選問題,受訪者都表示自己從未賣票。但將問題改為請問您的鄰居有沒有接受候選人的禮物或金錢時,知道或聽說賄選的比例,則大幅提高。這是所謂的社會期許誤差(Social Desirability)。社會期許我們不可說謊,其實人人都會說謊,這便是社會期許的誤差。社會期許候選人不可買票,選民不可收賄賣票。實際上,買票賣票一直都是台灣地方選舉的大陋習。醜事關己,會說謊,但將手指指向別人時,卻會勇於檢舉。
P.S.保險套大廠杜蕾斯每年發布的各國男性每周行房次數,就是問卷調查指涉社會期許誤差典型的例證。受訪男性,受到傳統社會期許的影響,無不誇大自我的性能力和性福指數。杜蕾斯的調查,不過就是行銷的噱頭,無須認真。
同理,傳統民調,詢問受訪者:如果兩岸爆發戰爭,願不願意捍衛國家時,多數人都會順從、應許社會的期許,大聲回答:我願意!若將問題改為:如果兩岸爆發軍事衝突(戰爭),您認為您的同儕(朋友、同學、同事)將會採取以下甚麼行動時,猜猜看,哪一個選項會是最多人圈選的?「執干戈以衛社稷 」、「逃到國外」、「移轉資產」、「拒絕當兵」,「閃兵」?
如果,上述問題的目標對象改為高層黨政官員、國軍將領幹部,相信,答案會讓多數人眼珠掉滿地!如此問卷設計,得到的答案應該也和統獨傾向之間,勢必會出現更多的「矛盾」,讓研究者難以解釋。
人性趨吉避凶,是統是獨,關係每個人的利弊吉凶,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前提條件,統獨的選擇自然不同。何況,兩岸統獨問題,不單純是兩岸的問題,影響兩岸統獨與競合,外在因素,特別是美國的因素,絕對重要。
假如,美國對華政策有了180度的大轉彎,無論是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還是明確放棄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關鍵腳色,甚至華府傳出贊成和平統一的言論,都會影響台灣統獨民意轉向特定的方向傾斜。這些因素,都不是現時民調可以釐測出來的!
不僅如此,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論,惹怒中國,中日關係越見緊張,情勢發展,也會影響兩岸關係與和戰,台灣政客都隨之起舞了,統獨民意當然也會隨著局勢演變以及政客的演出而變動。這些黑天鵝、灰犀牛,又豈是民調可以量測的?
其三,現時所謂統獨民調真能測出真實統獨民意的走向嗎?現時統獨民調,對於政府的大陸政策究竟有甚麼影響呢?如果,大陸政策歸大陸政策,民調歸民調,甚至,兩岸政策影響著統獨民調的風向,那麼,這樣的民調壓根兒不是統獨民調,不過就是評鑑「施政效果」的一種民調罷了。
有人說,民主政治是民意政治,民主國家的政府施政應該遵循民意,至少不違背民意。那麼,容我們問道:既然,主張台獨的聲浪越來越大,為什麼執政當局不遵循民意、宣布台灣獨立呢?統獨問題,不遵循民意,幹嘛要做民意調查?有意義嗎?假如說,統獨問題太複雜,涉及問題也太專業,一般百姓無從判斷,那麼,這樣的民意調查又何異於問道於盲呢?
好了,走筆至此,如果現在您問我,贊成兩岸統一還是台灣獨立,那麼,我會告訴您:統獨其實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問題!如果,天底下有「和平台獨」這回事,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會選擇台獨。只不過,「和平台獨」這個選項的決定權,不在台灣手上,也從來不存在。
因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選擇統一。而兩岸統一的最佳選擇,無他,就是和平統一。武統代價太高,你我都付不起,何況,你我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窮兵黷武、獲利豐厚的軍火販子,幹嘛不選擇和平統一?
您贊成統一還是台獨?統獨民調何異於問道於盲?既然這麼多人主張台獨賴政府還等甚麼?台獨真的是台灣民意主流?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