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美國政府官網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上星期美國非選舉年選舉結果揭曉,民主黨大獲全勝,尤其在紐約市長、紐澤西州長、維吉尼亞州長的選舉,勝幅都相當顯著。本來非選舉年選舉就對與總統對立的在野黨有利,今年的大勢更是如此,因為川普擅權專制、多行不義,幾乎得罪了MAGA以外的所有選民。本來就支持民主黨的選民當然傾巢而出;高收入矽谷華爾街選民對川普種種擴權行為,包括罔顧人民基本權利、濫用司法清算異己,大多亟思節制;所謂「低投票傾向」(low-propensity) 選民去年因拜登政權引發通膨而倒向川普,這次則因對等關稅政策所造成的物價上漲與經濟減緩,投票意願大減,甚至揭竿而起。再加上,這幾個民主黨行政首長候選人都各有一套吸引選民的手段,與傳統建制派老藍男式的政治人物,迥然有別,終於為民主黨揚眉吐氣,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米基·謝裡爾 (Mikie Sherrill) 剛剛贏得了新澤西州州長選舉,而阿比蓋爾·斯潘伯格 (Abigail Soanberger) 即將成為維吉尼亞州首位女州長。2018年,她們兩人都替民主黨奪回了共和黨把持了超過四十年的國會席次,進入眾議院,並成了室友。由於謝裡爾曾是海軍飛行員,而斯潘伯格曾在中央情報局從事反恐工作,她們與來自密西根州的艾麗莎·斯洛特金 (Elissa Slotkin) 被譽為「國安媽媽」(National Security Moms),與傳統民主黨候選人軟弱無力、文勝於質的調性大異其趣,也讓共和黨反擊時很難施力。她們的政治立場在文化上屬保守主義者,在政策上以溫和務實導向,並且非常注重一般媽媽們都會關切的問題,如食品安全、就業和教育。在這次選舉中,她們都全神貫注將競選主軸放在生活成本 (cost of living) 這個議題上,在川普對等關稅鋪天蓋地的天陰影下,激發出選民巨大的共鳴,因而大勝。
以8.8個百分點大勝前紐約州長安德魯·庫莫、贏得紐約市長選舉的佐赫蘭·曼達尼 (Zohran Mamdani) 才34歲,印度裔,出生於烏干達,七歲移居紐約市,鮑登學院畢業,主修非洲研究,2018年才成為美國公民。畢業後曼達尼曾從事嘻哈音樂創作,提供南亞移民居住諮詢,2020年首次參加選舉,成功進入紐約州議會,2022年和2024年順利連任。以如此輕的年紀、第一代移民的背景和平淡無奇的學經歷,竟然能在一年內橫掃千軍、一騎絕塵地挺進紐約市府,其傳奇性與當年歐巴馬以參議院新鮮人的資歷力取美國總統寶座,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像川普宣稱要為受害於全球化的美國工人階級討回公道一樣,曼達尼以「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為競選主軸,誓言讓紐約市民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裡,只要願意努力工作,就再也不必為生計擔心受怕。這樣簡潔有力的訴求加上幾個明白易懂的政策,因為適時適所,激發起廣大紐約市民的共鳴和回響,讓曼達尼成功組合出橫跨多元族群與政治勢力的聯盟,進而打敗所有對手。
曼達尼本人的政治天賦與能力在這次勝選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也為如何在社群媒體時代從事民選首長競選作了教科書級的示範。首先,曼達尼非常接地氣,很容易就跟一般市民攀談起來,甚至打成一片。譬如說,他可以用流利的阿拉伯話和剛認識的街上路人討論新澤西州還是皇后區斯坦威路上的巴勒斯坦甜點比較好吃。加上他那有名的陽光開朗的笑容,曼達尼親切友善、鄰家男孩的印象,讓人覺得很容易溝通,也願意給機會聽一聽他的觀點。這種「他是我們的自己人」的觀感讓曼達尼成功打開紐約市民的心扉。對比之下,臺灣同級候選人的身段就較硬,「參仔氣」比較重。
其次,從競選一開始,曼達尼就堅持走入人群,不論何時何地持續不懈地與任何願意和他交談的人溝通,這種面對面傾聽選民心聲的投入、努力和耐心,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感動了許多基層選民,最後號召出超過四萬民志工在紐約市五大行政區挨家挨戶進行地毯式的拉票。反觀,臺灣候選人的競選活動不是閉門拜訪大老或樁腳,就是沿街握手打招呼,對素未謀面的一般選民而言,很無感、吸引力也很低。
最後,曼達尼率真坦誠 (authentic) 的風格是其個人魅力很重要的一部份。譬如說,在川普式保守主義當道的今天,他毫不隱諱、甚至大力宣揚自己左翼自由派的理念;又譬如,即便明知可能會失去一部份猶太人的選票,曼達尼仍然堅持為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強力發聲。這種直球對決、堅持自己信仰勇往直前的作風橫掃三十歲以下的年輕選民,即使對那些持不同觀點的批評者,也認為曼達尼確實是有為有守、值得尊敬的對手。相形之下,臺灣候選人給選民的感覺大多是「假假的」,甚至言不由衷、投機取巧。
其實曼達尼此次獲勝的另一主因是,他的對手安德魯·庫莫提供了對比強烈的對照組:庫莫老舊守成的競選格調和人格特質與曼達尼幾乎完全相反,但卻和許多臺灣候選人如出一轍。
作者為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