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經濟學人》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經濟學人》近日以「臺灣病」為題,指出臺灣在高速成長表象下所面臨的結構性失衡。文中強調所謂「臺灣病」並非衰退,而是一種在亮眼數據背後逐漸加深的脆弱結構。臺灣長期依賴出口與半導體,使經濟重心過度集中於單一產業及市場;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央行壓抑新臺幣升值並維持低利率,引導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並推升資產價格。高房價不僅造成沉重社會壓力,也壓縮內需與薪資成長,形成典型的「外熱內冷」。
此外,文中也直指依賴出口的結構使得臺灣對全球經濟情勢高度敏感。科技循環、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重組,以及美國關稅政策,都可能在短期內牽動整體經濟走勢。過度依賴半導體所造成的產業集中,使臺灣在所得分配與產業發展上出現落差,只要半導體景氣波動,整體成長與就業便可能受到衝擊。《經濟學人》並提醒臺灣表面繁榮背後隱含低利率下的資金配置偏差,產業集中度過高,以及政策空間受限等脆弱性,若不及時調整,恐使風險累積更加嚴重。
把臺灣經濟現象定錨於「臺灣病」實在過於沉重,將臺灣經濟結構問題主要歸因於匯率亦過於片面,但此也點出臺灣經濟問題的挑戰。出口強、外需旺,但內需不足;穩匯率政策維持競爭力,卻推升資產價格偏差;半導體全球領先,但其他產業無法共享成長紅利。真正問題不是缺乏動能,而是經濟體質已到必須重新調整的轉折點。
臺灣首先要重新設定經濟優先順序。過去維持出口競爭力為主要政策考量,如今面對美國關稅、科技管制、產地查核與供應鏈重組等外部壓力,臺灣已無法僅靠「保出口」來維持成長,而必須轉向「強體質」,全面強化供應鏈韌性、產業多元化與本土創新能量。
更重要的是,臺灣需扭轉過度依賴半導體的結構。半導體固然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但其風險高度集中。一旦外需減弱或政治風險升高,整體經濟皆受影響。因此,臺灣亟需打造AI、精準製造、生技、資安、綠能、國防供應鏈等新興產業,建立多元成長支點,使經濟能從單一高峰轉為多峰支撐。
政府也應打造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透過研發投入、跨域人才流動、創新誘因與市場示範,加速新興產業的集聚與擴張,使臺灣在未來從全球技術供應鏈的重要環節,進一步升級為創新鏈與價值鏈核心,從而改善「科技業強、其他產業弱」的結構性落差。
臺灣在金融面的問題不是資金不足,而是資金配置失衡。長期低利率使資金沉澱於房地產與短期金融商品,無法支撐新興產業成長。要化解這些矛盾,關鍵在於提升資金配置效率,讓金融體系從「避險主導」轉向「支持產業轉型」,透過改善授信機制與強化多元資本市場工具,使資金流向具成長潛力的領域。
總結而言,「臺灣病」並非衰退,而是繁榮本身產生的張力:出口熱、資金旺、科技強,但內需弱、房價高,以及外部壓力又不斷加劇。唯有藉由多元改革,才能將目前矛盾式繁榮轉化為可持續的成長動能。
最後,不論是推動升級、改革或是體質調整,最根本的前提仍是兩岸關係的穩定。維持兩岸和平、降低衝突風險,是臺灣經濟得以運轉的先決條件。唯有在和平環境下,臺灣才能進行結構調整,打造更平衡、更具韌性的經濟未來。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