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衡》政治學說故事:危機篇《火‧借東風》

照片為作者提供

副標:天災人禍如何被轉化為政治籌碼

 

編按:

阿公:選舉時愛站遠遠看候選人掃街。他說自己「不是專家,只是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裝的」。

阿婆:嘴快心軟,看事情敏銳又敢講。她最喜歡「看人怎麼說,不如看人怎麼做」。評論候選人像在看連續劇。

 

「火燒得快,人來得更快;災情有多熱,鏡頭就多愛。」政客往往比火還快。災情一起,消防員還在確認風向的時候,某些身影就開始確認攝影機的位置。

 

阿公看著新聞畫面,一臉深沉像故事本身就寫在他的臉上:「救災還沒排,政客先在排。這就是台灣政治的速度。」

 

阿婆坐在旁邊,端著剛泡好的茶,嗅的不只是茶香,而是熟悉的政治氣味。她看著螢幕裡官員下車的畫面,步伐穩定、眉頭適度收緊,像經紀公司替他量身打造的「災難表情」。

 

「你看他那個眉頭皺法,昨天跑行程皺的和今天皺的,是同一份模版。」她說得平靜,但諷刺比火場的溫度還高。

 

德國思想家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 1888–1985)說過:「誰能決定例外狀態,誰就真正掌權。」真正的政治力量,不在平常的運作,而在例外的時刻;誰能在危機中決定什麼該做、誰該負責,誰就掌握了權力的核心。

 

阿公點點頭:「難怪每次災難一來,他們衝得比消防車還快。不是怕人民死,是怕錯過宣布『現在輪到我說話』的時間。」

 

阿婆看著電視褌的火場旁邊是候選人「深情探望災民」的畫面。兩者塞在同一熒幕,不像新聞,更像競選素材。

 

「這叫什麼?」她抬頭看阿公,「火場自動附贈政客?」

阿公笑了一下,笑得短促:「不是火附贈,是他們搶著附著。」

 

畫面再次切回現場。安全帽戴得恰好,袖子捲得恰好,站位甚至剛好避開逆光,所有細節都像事先排練。阿婆瞇起眼睛:「這不是勘災,是週年特輯的劇照。」

 

消防員滿身灰白,政客的襯衫卻乾淨得像剛燙好。這些畫面阿公看得久,早已看穿:天災看人性,人禍看人演。災難越悲,政治越嗨。人民越苦,政客越補。

 

阿婆:「災難越大,權力越好用。這就是『借東風』的藝術。」

阿公說:「人民越慌,政客越敢講自己能解決。」

阿婆補一句:「能解決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看起來』有在解決。」

 

新聞裡的聲音不停重複「市府全力因應」、「將積極協調資源」。阿婆聽得出那語氣裡的空泛,也聽得出那不是指令,而是未來的業績報告。

 

災難不該是權力的跳板,卻常被當成舞台。真正忙著救人的沒空說話;忙著說話的,很少在救人。火越燒越小,政治味卻越燒越大。到最後,災難的火滅了,政治的煙還在飄。

 

阿婆放下遙控器:「火場是悲劇,他們卻把它當契機。」

阿公接著說:「水能滅火,但滅不了有人趁火打鐵的野心。」

 

火會燒毀房子,也會燒出真相。災難的烈度,往往不足以測量這個社會;但政客如何利用災難,卻能精準測量他們的本性。災難是現實,但把災難當成舞台的那些人,才是政治裡最難防的火種。

 

因為火不是最燙,

最燙的,是有人趁熱度往上爬。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