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
副標:政治改革如何在利益與制度間穿梭
編按:
阿公:選舉時愛站遠遠看候選人掃街。他說自己「不是專家,只是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裝的」。
阿婆:嘴快心軟,看事情敏銳又敢講。她最喜歡「看人怎麼說,不如看人怎麼做」。評論候選人像在看連續劇。
「改革不是夢,是刀。」阿公坐在老屋的藤椅上,看著新聞裡立委們為修法吵得火花四濺。「刀拿得好,割的是障礙;刀拿得不好,割的是自己。」
阿婆端茶過來,放下的手比語氣還犀利:「改革從來不是為人民好,是為政治人物好看。」
美國政治學者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提到「制度正義」時強調,公平的制度設計能保護最弱勢者,但真正的改革往往受到既有利益阻力扭曲。
阿公若有所感:「所以每一次改革,新法立得快,漏洞還是在。」
議會上,政黨提出的改革草案看似宏大,字字珠璣:選舉制度優化、預算透明化、行政效率提升……。
阿婆冷笑:「透明?如果透明就能改革成功,早就天下太平了。」
改革的刀刃,不僅割掉腐敗,也割掉習慣。政治人物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裸露心機。
阿公看著議場裡官員排隊發言,搖頭說:「看他們說得冠冕堂皇,其實心裡只在算票。」
德國政治思想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提醒過:官僚體制是理性化的鐵籠,改革試圖打開籠子,但制度的慣性比人心更硬。
阿婆喝茶,眼神冷:「改革不是打破鐵籠,是換個鎖頭。誰在換鎖,誰就掌握鑰匙。」
新聞畫面中,新的改革法案被高喊「為人民利益」,但阿公早看穿:政策的每一個文字背後,都是誰能控制資源、誰能增加影響力的計算。
阿婆補刀:「改革越大,政治味越濃;真正受益的,常常不是百姓,而是能看懂遊戲規則的人。」
改革的刀刃切到的,是舊的利益結構,也是政治透明度的脆弱感。阿公說:「越喊改革,越能看到誰在恐慌。」
阿婆笑:「恐慌的是利益被割,放心,人民早就習慣吃碎屑了。」
改革不是翻新牆面,是鏟掉根基;政策不是理想,是刀下的算計;議會不是戰場,是操刀的劇院;舊利益被割,真正改革留下的,是誰還能握住刀。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