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亂》普丁的勝利、烏克蘭的屈辱、歐洲的噩夢、美國的切割、北京的機會期——川普的「俄烏 28 點協議

照片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臉書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11月21日,川普的《俄烏 28 點和平協議》(草案)震動全球。它的影響,不只在俄烏戰爭本身,而是對整個歐洲、北約未來,以及東亞——特別是台灣——發出了極為清晰的訊號:美國正在進入一個「可交易保護」、「利益條件化安全」的新階段。烏克蘭用三年犧牲換來屈辱,俄羅斯登頂式勝利,歐洲的噩夢来临,正在經濟下行期的中國或許盼來一個機會期。那麼台灣呢?

 

一份“雅爾塔式交易”,還是“慕尼黑式讓步”?

 

     從文本結構來看,這是一份極具美國商業合同邏輯的國際文件:烏克蘭割讓整個頓巴斯,換取俄方撤軍與邊界凍結;赫爾松、紮波羅熱按戰線“原地承認”,為俄羅斯提供了事實上的合法領土收益;俄羅斯凍結資產的 1000 億美元被“轉化為重建投資”,利潤由美國與烏克蘭瓜分;北約承諾不接納烏克蘭,烏克蘭必須在憲法入法;俄羅斯被邀重返 G8,部分制裁解除;美國與俄羅斯成立經濟合作計劃,包括能源、AI、北極稀土;所有參戰人員獲得“完全赦免”,不再追究戰爭罪行。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對烏克蘭是屈辱性的,對俄羅斯是重大利好的,幾乎算得上是普京70歲的登頂之作。但是,這份協議草案,又是那樣的似曾相識。它好像1938年慕尼黑協定式的領土割讓和平的重現:當時英法為了避免與德開戰,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希特勒。而今天美國為了快速結束戰爭,把頓巴斯“合法化”給俄羅斯,並承認俄軍在赫爾松、紮波羅熱的占領成果。

     它也和1945年雅爾塔會議式的勢力範圍劃分有著同樣的邏輯:羅斯福、丘吉爾與史達林以戰爭結束為理由,對戰後歐洲勢力範圍進行重新分配。如今美國以全球壓力、戰爭疲勞、經濟受損為理由,默許俄羅斯在東歐重新建立“有限版勢力範圍”。

    甚至還有炒冷飯式的冷戰後“北約不東擴承諾”爭議的翻版——1990 年代美國官員曾對蘇聯/俄羅斯傳遞模糊訊號:“北約不會進一步東擴”。可如今這草案卻再次重提:北約“永不接納烏克蘭”;北約不得在烏克蘭駐軍;俄方需承諾不再入侵周邊國家。

 

俄羅斯的史詩級勝利,烏克蘭的屈辱

 

     從莫斯科的角度,這是俄國過去 30 年最大規模的土地合法化:首先,俄羅斯領土正式合法化。頓巴斯被烏克蘭正式讓渡;赫爾松、紮波羅熱按現有戰線凍結,相當於事實承認俄方的控制;核電站共享電力意味著:俄國在占領區仍保有經濟杠桿。

     烏克蘭憲法入法不得加入北約;北約永久拒絕接納烏克蘭。這是普京二十年來最大訴求的“正式勝利”。川普一舉幫他實現。

    更不要說制裁解除加上重返 G8,讓俄羅斯經濟正式回歸國際體系,甚至能利用被凍結資產參與烏克蘭重建,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甚至,普京完全被赦免戰爭罪。換句話說,俄羅斯用戰爭換來了領土、體制性安全與經濟覆活。

     對烏克蘭而言,這是殘酷的現實。頓巴斯的割讓與東南戰線的凍結,使烏克蘭失去了工業心臟與 20% 土地。烏克蘭被排除在北約體系之外,並入法鎖死,意味著未來數十年都無法獲得西方軍事保護。 軍事力量上限60 萬人,幾乎是現有軍力和預備役的一半不到,典型的“戰敗方限制軍備”邏輯。總之,烏克蘭將成為一個“被托管式的安全與經濟體”。

     那麽烏克蘭獲得什麽呢?獲得的是“有限、短期的美國安全保證”。美國給予10年安全擔保,但若烏克蘭有任何軍事行動,美國就不保護,美國總統換屆後能否延續毫無保證,美國沒有承諾駐軍。這不是“集體安全”,而是“條件式、可撤銷的保險”。更不用說選舉重啟將重塑烏克蘭政治,強逼100天內舉行選舉,很可能導致澤連斯基下台,親俄或務實派崛起。烏克蘭的這三年,可以說白白犧牲了。

 

最深層的輸家歐洲:美國正在拋棄“自由主義安全秩序”

 

     歐洲是這份協議中最大的缺席者,也是最深層的輸家。因為這份協議由美國與俄羅斯直接談判,歐洲無席位。

      未來可以想見, 歐洲內部將出現三種新陣營:東歐鷹派(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認為美國背叛盟友,將加速自己擴軍。德法“避免升級派”:可能接受新現實,甚至推動與俄關系正常化。中歐與南歐“經濟回歸派”:可能歡迎制裁解除與能源價格下降。歐洲會更分裂,歐盟可能名存實亡。

      北約成員國將意識到:美國可以在沒有歐洲參與下,決定歐洲安全架構,美國優先順序已經轉向亞洲、移民、邊境與貿易議題,歐洲必須強化自主軍事能力。

    當然,東方前線的國家(波蘭、波羅的海三國)會極度恐慌,波蘭將立即強化軍事部署,因為北約不擴張,烏克蘭成緩沖區,俄羅斯在法律上承諾不入侵——但沒人會相信。

 

美國的結構性困境,北京的黃金窗口期

 

      很多人問,如果換一個人做總統(比如拜登),還會是這個結果嗎?其實很難說,因為這份協議既有川普的個人風格,也有美國戰略結構的必然性。這份協議全篇充滿川普式邏輯:用領土換停戰,用資產換重建,用利益換安全保證,用承諾換“交易級和平”。

      但深層原因是“美國必須把資源從歐洲抽回中東與東亞”,這是他的必然選擇。自 2023 年起,美國同時面臨烏克蘭戰線拖長、中東沖突惡化、中美競爭持續升溫、美國國內產業去全球化疲態明顯、財政赤字和通脹飆升。

     北京會從協議中讀到三個關鍵訊號:美國願意與對手大國進行“利益交換式和平”。如果美國為了結束歐洲戰爭,可以承認俄羅斯的部分領土收益,那麽:是否有一天,美國也會為了與中國達成某種“大交易”,在台灣問題上做出“等價交換”?這將強化北京的判斷:如果局部、有限、快速行動能創造既成事實,美國極可能選擇“不卷入戰場,除非等價交易”。

     當然不止北京。中國、印度、沙特等區域強國都將進入“黃金機會期”, 世界政治進入“三十年重新劃界的時代”。

     當然,對於台灣,這份協議是一個巨大警訊。

     台灣過去的價值敘事主要有這幾個論調: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第一島鏈地緣位置、民主敘事象征。

     但是,台灣近兩年已感受到這種趨勢:軍售延宕、凍結,台積電被要求加大投資美國、關稅談判台灣比日韓更高、川普多次公開指責台灣“偷走芯片產業”、要求台灣對美投資 3500–5000 億美元作為“保護代價”……這已經都夠讓人不安了。而川普的俄烏停戰協議進一步確認:美國願意用“小國利益”換取“大國結構穩定”。 台灣正在經歷戰略價值稀釋,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