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
副標:政治協商中誰說話,誰受益
編按:
阿公:選舉時愛站遠遠看候選人掃街。他說自己「不是專家,只是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裝的」。
阿婆:嘴快心軟,看事情敏銳又敢講。她最喜歡:「看人怎麼說,不如看人怎麼做」。評論候選人像在看連續劇。
談判,是政治裡最不適合直播的環節。
因為只要鏡頭一開,真話就自動關機。
外面看起來像在溝通意見,裡面其實在交換籌碼。
法國政治哲學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講得更白:政治協商不是禮貌,而是權力、信任與利益的對價表。誰握住資訊,誰就握住了話語的「底氣」。這底氣才是談判最真實的貨幣。
阿公邊看電視邊碎念:「你看,那些立法院協商,每個人都笑到牙齒要掉了,可是眼神全是在盤算。」
阿婆喝口茶說:「那叫禮貌包裝啦。發言、停頓、眼神,全都在測對方有幾斤幾兩。」
談判桌上,講話不是表達,是試探;
沉默不是禮貌,是施壓。
一句話拖得久,代表你在等對手心慌;
一句話突然輕了,代表你讓了一毫米,但想換回十公分。
外行人聽內容,內行人看語氣。
阿婆最愛看細節:「你注意到沒?有些立委講話前會先喝一口水,那不是口渴,是給幕僚時間快點遞紙條。」
阿公笑:「現在連喝水都變戰術,政治真是奇妙。」
盧梭的提醒非常殘酷:政治不是大家坐下來「互相理解」,而是誰願意付出什麼,換到什麼。妥協,不是善良;讓步,不是心軟;全都是計算出來的結果。
所以每次談判結果公布,政治人物總喜歡說「大家都有退讓」。
阿公聽到這句就搖頭:「其實只有民眾在退讓。」
阿婆補刀:「政策怎麼生出來的,我們永遠看不到。看到的只有誰笑比較大聲。」
談判真正恐怖的地方不在吵架,而是安靜。安靜代表盤算、代表不滿、代表有人準備換桌。一場談判的勝負,往往不是在發言時決定,而是在「沉默」的那幾秒。
盧梭說:「人被迫進入協商,是因為彼此需要彼此。」在政治裡,這句話更刺耳;誰越不需要對方,誰講話就越大聲。這就是權力結構,你喜不喜歡,它都在運作。
政治談判的世界裡:表情是訊號、語氣是度量衡、資料是彈藥、時間是籌碼。
你退一步,可能只是為了鋪第二步的誘餌;你講一句軟話,可能是因為手上的民調變硬了。
沒有一句話是無意義的,
也沒有一次點頭是無代價的。
阿婆看新聞看到激動時會拍大腿:「你看!他剛剛那句『我們再評估』,就是不想談了啦!那就是『請你滾遠一點』的委婉版。」
阿公笑著回應:「是啊,政治就是這樣,表面客氣,心裡全是大風吹。」
而到了談判尾聲,最關鍵的不是誰拿多少,而是誰能用「看起來像贏」的方式收場。因為政治不是講道理,政治是講劇情。
講得漂亮,是宣示;
做得難看,是現實;
改的是制度;露的是態度。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