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維基百科lienyuan lee照片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民間相傳:「海上媽祖、陸上法主公。」然而直到最近,筆者才算真正認識這位低調卻顯赫的神祇。巧的是,發現祂那天正逢1111購物節(農曆9月22日)。當時路經南京西路圓環,信步轉入延平北路口,忽見前方鬧熱滾滾,香煙繚繞,晶亮飽滿的紅龜粿堆如小山,原來是神明做生日。再往上望,更見奇景。廟宇竟橫跨巷道上方,一樓挑空供居民通行,祭祀空間則自二樓延伸到五樓,信眾可搭電梯參拜。如此建築形式,在臺灣廟宇中應屬絕無僅有,令人不禁駐足。
原來這座看似隱身市街的廟宇,正是與慈聖宮、霞海城隍廟齊名,並稱為「大稻埕三大廟」的臺北法主公廟。廟方執事人員告知,建廟迄今已近160年,其源頭可追溯至清同治8年(1869年),由茶商陳書楚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碧靈宮分靈來臺。主祀法主公本名張慈觀,又名自觀,小名「沙」,籍貫福建永泰(或閩清)。祂以法術與咒語著稱,得道飛昇後被尊為「法主公」,象徵法力高強,主宰一方。歷代民間信仰及道教更尊祂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法主真君」、「張真君」、「張聖君」等諸多稱號。
其後,法主公更被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奉為祖師,也有道教正一派視其為重要神祇。祂身兼雷神與監察神職務,更因神通廣大,成為道士群體的守護神。特別是其信仰在福州、泉州、漳州與廣東潮梅地區極為盛行,而這些地方正是臺灣早期移民的重要來源,使得法主公信仰在臺灣自然生根。
有意思的是法主公聖誕原本在農曆7月23日,但因時值暑夏,祭典又密集,供品易腐,不僅難以妥善祭奉,也不便轉做公益。廟方後來請示法主聖君,將聖誕改為9月22日,並定名「紅龜節」,怪不得放眼望去盡是紅龜粿。古人係以活龜祭天祈福,後改以龜形糕點代替,成為今日紅龜粿。至於何以成為祝壽聖品?相傳法主公昔年遭五通鬼圍困,飢困難以施法,幸得紅龜粿充飢,方能恢復神力,一舉收伏邪祟。此後,以紅龜粿祝壽便成傳統。而乞龜儀式亦具特色:信眾需先擲筊獲准,才可領取紅龜粿回家食用,象徵祈平安求庇佑,但翌年則須「加倍奉還」。昔年法主公誕辰慶典連續數十日,盛況空前,乞龜者絡繹不絕,可謂全臺廟宇之冠。
更難能可貴的是,臺北法主公廟於1997年創立「和鳴南管社」,由北部首位女性南管唱曲藝師陳梅女士指導,長年在廟中義務培訓南管人才,引領眾多愛好者走入這門傳統藝術的殿堂。社團至今運作良好,每逢節慶即演出祝壽,讓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信仰場域中綿延傳承。
然而,與祂深遠的宗教影響力相比,法主公在臺灣新聞媒體的能見度卻不成比例。以《聯合報》線上資料庫為例,從1951至2025年,以「法主公」、「張聖帝君」等關鍵字搜尋,竟僅十二篇相關報導,而且篇幅都極短,與媽祖、關公的新聞聲量落差甚大,令人感慨。眾生平等,眾神亦然,這顯示廟方與信眾在推廣上仍有努力空間。
依據新聞分析與廟方交流所得,筆者謹提出以下四點建議,盼能讓法主公信仰更為人所知。
一、開發新題材,主動迎向媒體。
現有法主公報導多侷限於慶典活動或神明介紹,新聞價值偏低,自然篇幅不長。反倒是關於捐地興學、觀光旅遊、神蹟故事、祭儀法器的另類議題,較易獲得記者青睞。所以如何開發新興題材,尤其要向媒體伸出友誼之手,主動發布新聞稿,並加強與記者聯繫,值得廟方與信眾思考。
二、團結力量大,成立聯誼會。
與法主公相似,臺灣各地祭祀青山王的多屬中小宮廟,但團結就是力量,藉由成立全臺聯誼會,透過晉香等活動來讓眾神「相見歡」,已成功提升品牌形象。而臺灣與東南亞(尤其馬來西亞)皆有眾多法主公信仰據點,若能建立跨區聯誼網絡,無論香火規模或媒體聲量,勢必水漲船高。2024年中國大陸福建舉辦「閩台張聖君文化研討會」,因有感法主公和媽祖的發展相對落差,也倡議全球串聯,方有助推動其信仰。
三、祭典創新,不宜墨守成規。
媽祖繞境已成讓臺灣被看見的世界級宗教盛事,正因其積極融合宗教行銷、社群媒體、與科技應用。相形之下,目前的法主公祭典活動仍然偏向老派的迎神賽會、踩街繞境,似乎太過守舊。各地法主公廟若能跟上潮流腳步,再輔以新思維來推廣地方信仰文化,媒體聲量與參拜人氣自然聚集。
四、結合地方創生,創造多贏。
行政院早已設定2019為「地方創生元年」,強調文化在地化與地方故事再發掘。臺灣廟宇文化多元且豐富,若善用「好神傳說」來串起特色,將是極佳的創生契機。例如臺南柳營法主宮舉辦燈節,以一萬四千顆燈泡點亮廟埕,不僅慶祝聖誕,還可吸引觀光、改善環境,更能形成地方品牌,值得取法。
廟不在大,有誠則靈。
臺灣何廟最奇妙?答案其實就藏在你我心中,低調卻深厚的法主公亦如此。無論如何,謹藉此文幫高調,期盼大家更能看見這位陪伴閩臺移民數百年的偉大神祇。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