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黃德北/談台北市的創生策略—廣建社會/青年住宅

 近來,國際間對於城鄉發展所造成區域人口流動,使得邊陲鄉鎮的人口持續減少,造成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地方社區的再造也因此成為重要議題。

 例如,日本自1955年以來,人口持續往大都市圈(東京圈)流入,使得日本地方圈的人口持續減少。在2013年,東京圈的人口,淨流入9.7萬人,大阪圈則遷出了7,000人、日本地方圈則共計遷出9,000人。為維持國家總體人口與GDP目標,日本政府於2015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其提出的三支箭的策略包含:情報支援、人才支援及財政支援。

 在國家政策的推行下,各地都推行地方特色的戰略改革規劃,例如醫療旅遊、社會創業、農業改革、觀光等策略,有些地方創生且取得不錯的成功案例。

 我國在面對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於大都市與鄉村發展失衡等問題,行政院也成立「地方創生會報」,並由國家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及協調整合部會地方創生的相關資源,並予以落實推動地方創生工作。

 不像中南部的地方創生議題是在創造當地就業機會,呼籲北漂青年返鄉;而台北市雖蔚為首善之都,台北市年輕人面臨的是北漂大不易或房價過高的問題。

 即便柯文哲市長在2014年市長選舉前,自信滿滿表示,要規劃996億興建2萬戶社會住宅、利用8%的空屋流入租屋市場、興建5萬戶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及公辦都更等管道,在短期內就可以讓年輕人在台北市都有房子住。但根據今年7月份的新聞報導,柯文哲上任後已完成的社會住宅只有3個,合計不到1,200戶,即便是加上萬華青年公宅也只有1,400戶,而這些住宅尚且是前市長郝龍斌任內所規劃的。若再加上興建中的南港東明公宅等,雖有4千多戶;總共所能提供的住宅數也只能到5,590戶左右,是以台北居仍大不易。

 針對青年或上班族在台北定居十分不容易的情況,購屋房貸或租屋房租都形成青年/上班族的龐大壓力。若改以在郊區購屋,則長時間的通勤,容易使得這些族群的生活品質迅速淪落下降且通勤交通工具的空污也不利於台北市環保品質的改善。

 因此,我的主張是加強推動台北市廣建社會住宅,解決上班族居住問題。而且許多大安文山區的老舊公寓沒有電梯,透過鼓勵居民間共同協議合作的方式,辦理都市更新或提供各種無障礙輔具的裝設,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唐朝社會派詩人杜甫曾經有作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提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深深為此感動,至今仍篤信這個道理!

 作者為台北市大安文山區市議員候選人、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

 .原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本文為專欄,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