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程金蘭》無動力世代的超動力女孩李欣澄

    【愛傳媒程金蘭專欄】李欣澄是親子教養作家李偉文書裡寫AB寶的雙胞胎女兒A寶,她出書《向世界投履歷-找到未來的自己》很低調,沒有高調辦北中南簽書會,事實上在年初這一波新書上市潮中被埋在書架上,我找了好幾家大型連鎖書店,沒有看到擺在顯眼架上行銷,似乎都沒進書,然後再24小時信義誠品的心理諮商書櫃中翻找出來的。
    我邀訪她來談《向世界投履歷-找到未來的自己》出書經歷時,我告訴她我跑荒野保護協會的新聞,我看李偉文的親子教養書,寫在花園新城居住的教養互動,對AB寶不陌生,然後提問她在帶著問題出門找答案,和不斷地向台灣向世界投履歷的探索過程,這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影響?
    李欣澄很瘦,這天走進會客室放下黑背包脫下黑外套,綠色針織衫鬆軟貼掛在身上,我很好奇的問:「妳的衣櫃裡真的只有6件衣服嗎?這對年輕女孩來說很不可思議!」李欣澄說我真的衣服不多。
    李欣澄指她是去芬蘭交換時寫部落格,紀錄所見所聞故事,被出版社總編輯看到後提出出書的計畫,寫完5萬字後再打掉重練調整修改,原本眼睛向外看寫所見所聞的別人的故事,經過修改重寫後70%是自己的故事而30%是別人的故事。
    李欣澄說相對B寶她雙胞胎妹妹篤定知道自己要唸醫科,好朋友C寶要唸金融管理,她其實不知道政大廣電是不是她要的,這書是她迷惘帶著問題去找答案的18到25歲的經歷。

18歲啟程看見世界
    我看完書,對於李欣澄用她的樓下鄰居宜真邀她去西伯利亞旅行做出發,遇見外蒙古國烏蘭巴托沒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反倒是高樓大廈,當地18歲的丹尼擔任地陪,還有更多高中畢業生非常普遍自然地在國家自然保留區或旅行社實習,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借此認識世界的衝擊,追問是否觸發她18歲開始向「關鍵評論」投履歷爭取實習的動力。
    李欣澄回憶當時確實被影響刺激認為18歲沒什麼不可以。李欣澄還沒有進大學就投履歷實習,我的提問是在台灣社會考完學測有政大廣電系可以唸,應該會去美國、加拿大、澳洲旅遊或打工換宿,但應該不會去搭鐵路走西伯利亞、外蒙古和俄羅斯,然後在台灣社會普遍進大學要到大三、大四才想著要實習。
    可是李欣澄在18歲還沒有進大學就考進「關鍵評論」然後一週要進公司2天上班實習。也就是她的學習不全然在學校,她有1/3時間在媒體產業或說社會。

向台灣投履歷向世界投履歷
    李欣澄的書分成「裝備」、「出發」、「機會」、「課題」紀錄她接著一次次的向校外向世界出發,她和朋友組團爭取專案,向義大利頂尖設計師遞出邀請,拍攝紀錄片《共設時代》開啟團隊專案合作經驗,後續再連結激發創辦研石造物工作坊,把義大利頂尖設計師找來台灣花蓮,這一次次累積智慧勇氣經驗能量,開啟向世界投履歷的旅程。
    李欣澄在大三就將學分修完,大四到芬蘭交換學生,並爭取到法國布瓦布榭社計工作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工作,經歷芬蘭永夜永晝,爭取去芬蘭新創大會做義工,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很特別的是還隻身與荷蘭生態行動倡議者,徒步呼籲水資源保護,甚至更進一步進入中國大陸徒步行動,李欣澄行萬里路爭取實習爭取學習看見世界的經歷豐富,她走遍歐亞10國。
    李欣澄帶著相機帶著疑問出發的七年追問之旅,在書的最後用七年前邀約去西伯利亞旅行的樓下鄰居宜真離癌去世不但不收奠儀,還自掏腰包捐款百萬元給環保和弱勢社會團體遺愛人間。
    她以宜真為開始,宜真特殊的生命樣態,做一個階段紀錄的結束,也預示下一個階段的出發。
    我對於李欣澄書寫向台灣投履歷向世界投履歷的一段又一段出發,然後描寫遇見世界積極有為的年輕人臉譜浮現,追問這似乎突顯台灣大學普遍是「無動力」世代年輕人的蒼白反差,李欣澄有離開舒適圈的積極動力,一方面向世界探問全球年輕人在做什麼,一方面向自己內在對話發問「做什麼事能讓我在心裡唱歌?」「我擅長做什麼?」「我可以為世界貢獻什麼?」(108課綱的精神內涵)

村子部落養大的超動力女孩
    我聽李欣澄談她書寫向世界投履歷,一次次的學校外出發經歷,我問那自信來自哪裡?
    我稱讚李欣澄「早慧」我指她是荒野保護協會「部落」和花園新城「村子」養大的小孩,從小生長在行有餘力的中產階級人士關懷自然環境的實踐中,以及沉浸人文薈萃的利他價值下的能動性小孩。
    《向世界投履歷-找到未來的自己》這書裡有家庭教養的核心價值「別人如何定義成功、追求成功,是別人的事。老爹老媽看到你們認真活在當下,做對自己對別人有益的事,就覺得超欣慰超成功。」有家庭成員緊密連結寫email相互支持鼓勵打氣的情感;當然還有宜真和阿傑等其他更多關懷社會做自己的典範。
    無動力世代在18歲連年分數考試後的學測、指考後解放頹廢?不知道要做什麼?無所謂?
    李欣澄提早展開實習18歲雙軌在學校在媒體產業學習,提早爭取「世界公民文化中心」專案機會,提早出發走進世界,和世界各地年輕人學習、協作。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