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張競評論】本日節氣為「秋分」,中國大陸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該項節慶始於2018年由中國大陸國務院農業農村部申報,當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覆設立。中國大陸對此節慶相當重視,每年都由國家領導高層主持,高調辦理節慶活動。
但是中華民國「農民節」則是在每年「立春」;該項節慶係由國民政府農林部於民國30(1941)年在戰時首都重慶,舉行第一次全國農林行政會議時,由出席代表依據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應設立節日讓農民紀念慶祝,並同時舉辦各種農事競賽,並配合該節慶頒獎,俾以鼓勵農業改進生產;經過討論決議於每年「立春」為農民節,並呈請行政院核定公布。
由於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因此相關民俗甚多,其中包括迎春、咬春、祭春、演春以及與農業最相關之鞭春,鞭春係由古代祭春典禮演變,大約始自漢朝,京府與各州、縣官府會於立春前一日,於正門前東、西側放置用泥土塑造從事農耕人偶與耕牛塑像,藉以象徵春天來臨,提醒農民清理農具與耕畜,準備從事春耕。
此項禮俗起初僅為靜態陳列,後來演變成「鞭打春牛」活動,土塑耕種人偶被活人扮演「勾芒神」所代替,通常扮演勾芒神都是身著綠衣,手執楊柳或絲杖鞭打土牛塑像,藉此示意喚醒牛隻準備耕作,是謂「鞭春」。按照歷代風俗,官府辦理鞭春儀式完成後,民眾就會上前爭奪春牛塑像身上土片,隨後攜回散撒至自家田地,希冀當年農作獲得祈福滋養因此豐收。
兩岸皆秉持中華文化傳統,重視農事與農業,農業事涉食糧安全與質量,農產影響經濟與市場穩定及生活品質,而農村更是社稷平安與動亂關鍵所在,因此確實是要以戰略視角來看農業、農民、農產與農村問題。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