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AI讓台灣媒體損失網路流量?恐怕超過三分之一!

照片為Google搜尋的AI摘要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台灣新聞媒體都開始討論,到底AI會讓網路流量掉多少?保守估計30%以上。要如何避開AI與搜尋的流量衝擊?最可能的就是好好經營自己的媒體網站,不要只靠平台或搜尋流量,只是說易行難。

 

內容和媒體營運規則,今年恐已被全面改寫。ChatGPT出現、Google推出AI Overviews功能後,使用者越來越習慣直接零點擊來得到答案,媒體的網路流量被形容是雪崩下滑。

 

不得已情況下,先開戰的是打官司。在美國,媒體與AI業者的新聞報導使用權大戰已經開打。美國網路論壇Reddit上月控告OpenAI的創始公司,未經同意使用論壇中的內容,但這家公司不同意指控,表明會暫停爬蟲。還有紐約時報控告微軟及OpenAI,新聞集團旗下的公司也控告另一家AI業者。美國這些媒體採取法律行動,都要求AI業者簽署付費使用內容合約,或是也有低調限制業者的人工智慧停止挖礦。

 

過去網站業者因流量需求,讓谷歌搜尋到訪,現在ChatGPT與谷歌的AI系統直接在內容裡挖寶,谷歌更直接將搜尋導向人工智慧Gemini,許多熱門網站流量才雪崩。

 

在歐洲,也有同樣情況。路透社說,出版聯盟向歐盟執委會投訴,因為Google 搜尋以 AI 摘要取代原始內容,對他們不利, Google 濫用線上搜尋市場的支配力量,AI 摘要將對媒體帶來衝擊。AI 摘要目前在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也嘗試插入廣告進行測試。

 

在台灣,也有一位台灣大學博士生、開源志工,於 Facebook 的「Generative AI 技術交流中心」社團分享了繁體中文資料,但也收到檢調通知,原來資料集中包含《中央社》的大量新聞報導,並已被《中央社》提告。《中央社》發表聲明,該資料集包含自2011年至2021年止、約14萬筆來自中央社的新聞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未獲得授權。

 

AI對新聞媒體的傷害顯然已經造成,國內外皆然。在台灣,到底AI會影響多少流量,或是因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現在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但媒體內部都已經在討論如何自救,並且初估流量損失。根據媒體主管的說法,三分之一的流量與廣告損失應是最少的。

 

根據國際數位機構最新報告,全球新聞媒體的自然流量,在一年內從超過23億次的高峰,跌至不足17億次。換個角度說,一年內蒸發了6億流量,超過四分之一。

 

在台灣,根據一家網媒集團2024年報所提,Google搜尋和探索為集團帶來過半流量。如果這些流量掉一半,也等同它們的網路流量收入掉四分之一。

 

還有一家大型媒體公司的高層主管說,他們估計流量收入掉三成,短期內如果沒有辦法控制這些下跌趨勢,今年內超過一半可能是必須面對的。他分析說,他們的網路收入來源主要靠網路聯播網廣告,光這單位就養了30多人專門衝流量,比公司新聞採訪人力還多,其次才是其他社群媒體。目前暫時可以穩定的YouTube的影音收入,但難保明年不受AI影響。 

 

要如何控制?找AI合作?或是打官司?媒體內部普遍認為,把流量導入自家可能是比較好的方式。

 

也有研究AI傳播的學者認為,要被AI和搜尋引擎引用,媒體的可信度變得很重要。在AI的眼中,媒體是知識供應鏈中重要一環,來源的品牌力決定了是否能進入生成結果的資料庫中。

 

台灣大部份媒體很仰賴網路搜尋或平台的流量,經營自己網站的流量比較少,尤其是部份原生網媒,幾乎把重心放在搜尋流量上,而且新聞都是天下一大抄,沒有特色,如此一來,要再回頭經營有特色網站,還需要投入更多,也真的是一大挑戰,說得容易,做很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