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明》親身經歷神識離體!眾生本來是佛——宇宙真相在念佛中顯現4——回家:一場淚水與花開的覺醒之旅

圖片為佛光山官網截圖

【鄭功明投稿】「午後的光像細箭,射入房間,也穿透了我塵封的心。」

 

​鏡中的自己靜靜凝視我——

陌生又熟悉,

彷彿一位舊友,也像陌生旅人。

 

​​「這軀殼,真的是我嗎?」一個念頭,刺破午後的平靜。

 

⋯⋯

 

一念之間,萬法皆幻。

 

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這與量子科學所說的「堅實物質,其實只是能量波動」

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世間一切相,皆是心念創造出的短暫幻影。

 

⋯⋯

 

就在這一念之間,我忽然覺察:

 

 

我們都來自同一個源頭,

那本源沒有生死,沒有形體,

也不受塵垢污染;

它不曾增加,也不曾減損,

卻能孕育萬物、映照一切。

而這本源,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本貌。」

 

⋯⋯

 

只是因為忘記,

我們開始有了各種想法與幻象,

創造出虛假的「我」,

變出了這個有你、有我的世界。

 

我們看得太入戲,

隨著劇情歡笑、流淚、執著、沉迷;

卻忘了銀幕背後,

所有的一切,只是由我們的意識投射的夢。

 

我們誤以為自己是觀眾,

卻未曾察覺,

自己正是這部電影的編導——

 

每一個因果,

每一個境界,

都是本心所展演的情節。

 

⋯⋯

 

某一刻,心微微覺醒。

 

突然發現:

我不只是觀眾,

也是整部電影的創造者。

 

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

以無可抗拒的力量,

推開通往內心真相的門。

 

⋯⋯

 

「究竟我是誰?」

 

答案,早已靜靜守候在門後。

 

⋯⋯

 

門後的世界,不是外在的風景,

而是一次徹底的揭示:

 

我們的心,從未失去圓滿,

本來就是佛,

光明自性,本然具足。

 

⋯⋯

 

這趟回家之旅,

不是去尋找新的真理,

而是重新認出——

 

清淨的法身

 

圓滿的報身

 

應機的化身

 

⋯⋯

 

這是一場從幻夢中醒來的旅程。

這是一場從流浪中歸返的朝聖。

這是一場讓淚水與花開,

同時綻放的——真正的覺醒。

 

 

---

 

「第一部曲:心鏡初現,三身覺醒」

 

 

---

 

1. 宇宙是夢,苦樂是幻

 

這世間的快樂與痛苦,為何總是來得那麼急,走得那麼快?

 

快樂如一道閃電,瞬間點亮了黑夜,卻在眨眼間消失無蹤;

 

痛苦似一場大雨,淋濕了全身,卻終究會停歇。

 

我們拼命想抓住每一個瞬間,卻總是徒勞無功。

 

 

佛法中有深刻的觀照:一念之中有數兆,甚至無量次的生滅。

 

所謂「念念生滅,念念不住」。

我們的心,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不斷生起、又不斷消逝。

一幕幕短暫的幻影,被串聯成片,於是我們誤以為:這是一場真實而永恆的旅程。

 

「這與量子物理的洞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在微觀世界裡,堅實的物質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空性在因緣下所顯現的一團能量波動。」

 

這些能量波動,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無數因緣的匯聚與消散所組成。當因緣聚合,我們誤以為「快樂」或「痛苦」是真實的實體;當因緣離散,它們便自然消失,無影無蹤。

 

這種不斷生滅的能量波動,

正與佛法所說的——「萬法唯心造」——相應。

 

我們的意念,創造了物質。

而物質,只是能量的顯現。

 

繼續拆解,最終只剩下:空性。

一切只是流轉,根本無所謂實體。

 

因此,淨空法師說:「所有相皆是虛妄」,正是對這一切最精闢的總結。

 

無論是歡笑還是淚水,無論是金錢還是名聲,

我們所見、所聞、所觸的一切相,

都只是一場由心念所投射出的幻影,轉瞬即逝。

 

然而,幻影不是敵人。

它的存在,只是提醒:

 

別忘了湖水的澄明。

別忘了星空的深邃。

別忘了心底,始終不動的光。

 

因為唯有照見心鏡,我們才能分辨出,哪些只是虛妄的影像,哪些才是真實的光。

 

這讓我們深切體會到《金剛經》的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的心,像湖面,像鏡子,也像底片。

它不斷映照,卻不會保留任何一幕。

 

但我們沉浸在影像裡,忘了湖面的清澈、鏡子的空明、底片的空白。

 

那超越一切現象、清淨無染的本性,才是我們真實的法身所在。

 

「回家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對幻影的執著,像凝視一汪靜止的湖水,看見其中的澄明。」

 

 

---

 

2. 善意如花,同體共生

 

當我們的心暫時歸於平靜,那種迷惘感中,偶爾也會閃現出驚人的澄澈。

你是否曾凝視過一朵花?不只是看見它的色彩,而是真正地感受它的存在。

你意識到,它的盛開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

它的每一片花瓣,都承載著大自然的饋贈與時間的流逝。

 

這就是「一花一世界」的真實體悟。

當我們深觀一朵花,我們會發現,這朵花並非孤立存在。

它的美,是太陽的光、雲朵的雨、泥土的養分、以及無數微生物辛勤勞作的結果。

它與遙遠的太陽、與腳下的大地,與整個宇宙,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這份體悟,正是我們報身的顯現。

報身是清淨本性經由無量劫修行所累積的圓滿智慧與慈悲。

它不是一個外在的神佛,而是我們內在光明與善意的具體化身。

 

星雲大師曾倡導「同體共生」,這與佛法「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洞見不謀而合:

我們的心可以廣大到包容整個宇宙,但它也細微到可以存在於每一粒微塵之中。

我們是宏觀與微觀的統一體,是彼此相連、永不分離的存在。

 

這份「同體共生」的真理,正是華嚴帝網鏡的深刻展現。在這面由無數寶珠交織而成的鏡子裡,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都映照著無盡的世界,彼此相連、互相映照,共同構成了整體的樣貌。

 

回家的第二步,就是用每一次的善念、每一次的放下,去擦拭心鏡,讓我們的報身之光重新照亮自己與周圍的世界。

在那份無私的連結中,我們才真正體驗到,給予,其實是最大的圓滿。

 

 

---

 

3. 因果是師,妙用是路

 

既然我們的本性如此廣大無邊,為何我們總是深陷於無窮無盡的煩惱之中?

 

答案是:我們的心鏡蒙上了塵埃。

 

我們心中的貪婪、瞋恨、傲慢、愚痴,

就像一層又一層的灰塵,

遮蔽了心鏡原本清澈的光明。

 

​我們誤將鏡中映照出的幻影,窮其一生追逐,以為那是真實的我。

 

每一場追逐,都形成新的因果,

讓我們更深陷於這場無止盡的夢境與輪迴。

 

這些「追逐」的念頭,

本身就是一種因緣。

 

當心與貪婪、瞋恨相應,

便創造出相應的因緣,

讓我們經驗不順遂的工作、受挫的人際。

 

這不是懲罰,

而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的自然法則。

 

每一次「不順遂」的境遇,

都是一個示現的因緣,

提醒我們回光返照,

去改變內在的心念,

從而轉變外在的因果。

 

我們之所以感到疲憊,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追逐鏡中的幻影,卻從未停下腳步,去擦拭和凝視這面鏡子本身。

 

佛的化身,

就像光,照在因緣上,

所顯現的智慧影像。

 

這份智慧,

正是我在最充滿怨懟的時刻——

親身體會到的。

 

那段時間,

工作不順,人際受挫,

心中滿是苦澀。

 

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比丘淡淡一句話點醒了我:

 

「不要緊,這些都是佛來教你。」

 

那一刻,我震撼地明白——

 

煩惱,

其實就是佛的語言。

 

每一次不順遂的境遇,

都是因緣所生的示現。

提醒我們回光返照,

溫柔地拂去心上那一層塵埃。

 

當我們學會——

把每一個因果都視為一堂功課,

把每一個境界都看作化身的指引,

 

便不再是因果的奴隸。

 

而是因果的主人。

 

 

---

 

「第二部曲:淚水洗淨,無常開出智慧花朵」

 

> 然而,所有關於夢與幻的體悟,若沒有落在真實的生命經歷裡,仍舊只是紙上的智慧。真正讓我看見佛法骨血的人生功課,來自於最深的失去。

 

今年的父親節,我沒有準備禮物,也沒有慶祝的歡聲笑語。我一個人靜靜地坐著,看著窗外,思緒卻飄回到許多年前的那個時候。那時,最愛我的父親才剛離世不久。

 

我獨自一人,行走在中港大排旁,內心充滿了海嘯過後般的死寂與荒蕪。那段時間,世界的喧囂似乎都與我無關,只剩下捧著他的骨灰,看著照片上他熟悉又陌生的笑容時,那種被巨大悲痛吞噬的感覺。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切體會到,佛法中那句**「諸行無常」**,早已超越了高深的理論,化為我心頭最錐心的刺痛。

 

痛,是這場旅程的起點。它讓我不得不問自己:這具會老、會病、會死的肉身,到底是不是我?如果連最親愛的人都無法永遠留下,那麼,這世間還有什麼是真實不滅的?

 

當我面對無常,我才明白,我們所執著的一切,無論是名聲、地位、成就,甚至是那些最美好的回憶,都只是這場大夢中的幻影。它們美麗,卻也轉瞬即逝。

 

父親的離去,就像一記重重的鐘聲,在夢中敲響,催促著我該回家了。

 

 

1. 無常之痛,喚醒青春幻夢

 

 

在我最深的哀愁中,走在中港大排,我無意間看見了右邊那棟熟悉的社區大樓。

​那不只是棟建築,更是一道時光隧道的入口。一個名字,像一把古老的鑰匙,輕輕開啟了我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

​那裡,曾是國中同班同學吳奇隆的家。

​剎那間,我從此刻的悲痛,被拉回了那段熱血沸騰的青春時光。

 

我依然記得地下室的柔道館裡那股獨特的氣味,混合著汗水、榻榻米和老舊木頭的味道。

 

那時,我與國小同班的賴祥蔚教授,以及國中同班的吳奇隆一同練習。祥蔚教授文武雙全,他總是像個可靠的大哥哥一樣照顧我們,他的眼神總是很堅定,彷彿在說:「別怕,放手去搏鬥吧。」

 

我們三人在柔道墊上揮灑汗水,每一次摔倒、每一次起身,都發出沉重的聲響。

 

比賽時,場邊的喧囂與教練的吶喊聲,都被我們在墊上的每一次搏鬥所掩蓋。

 

當裁判舉起勝利的手,那種全身肌肉痠痛卻又熱血沸騰的興奮感,至今想來,依舊鮮活。

 

就在這份回憶的牽引下,我的腳步不知不覺地走到了塭仔底濕地公園。

 

我靜靜地坐在湖畔,看著眼前鳥兒啼叫,花兒噴香,想起了多年前,我與父親也曾一同到此散步。

 

那時我們天真以為,父親會一直陪伴在身旁,青春的笑聲會永遠不散,所有的人與事都會如當下般恆久不變。

卻沒想到,時間像湖面輕輕滑過的一陣風,轉眼便把最溫暖的場景吹散,只留下回憶在心底泛起漣漪。

 

也就在這樣的對比裡,我才真正懂得——原來,所謂「無常」,不是冷漠的奪走,而是提醒我們:珍惜每一次相聚,因為它本就短暫。

 

父親的離開,讓我看清一件事:我們一直以為的「家」,不是某一棟建築、某一張餐桌,而是那份能讓心安住的歸屬。

而當外在的一切都隨因緣而變動時,唯一能依靠的「家」,其實就在我們的本心之中。

 

回家的路,並不是往外尋找,而是在一次次面對失去的時刻,慢慢轉身,回望那面塵封已久的心鏡。

 

命運似乎總在我最措手不及的時刻,用不同的方式提醒我:人生如夢,唯有心是真實的。

 

 

 

---

 

 

2. 神識離體與佛號共振:法身自念

 

也正是在這無常的幻夢中,我第一次親眼見證了超越肉體的真實。

 

國中時,我與朋友從輔仁大學後門走在回家路上。

一輛疾馳而來的摩托車,毫不留情地撞上了我。那一瞬間,我被巨大的衝擊力拋飛,但更不可思議的是,我的意識竟然在那一刻,輕盈地脫離了肉身。

 

我像是從一個沉重的繭裡破繭而出,變成一道光,靜靜地懸浮在空中,俯視著地上的自己。那具倒在路旁的身體,彷彿一件被遺棄的舊衣。

 

周圍的世界,燈光、樹影、車輛,一切都如幻影般透明虛幻。那時,沒有恐懼,只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與釋放。

 

那次意外,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看見宇宙真相的驚鴻一瞥。它讓我真切地體會到,這具會受傷、會疼痛的身體,並不是我。真正的我,是那個能見、能知、能覺的覺性,是那個超越生死、不生不滅的法身本體。

 

這份對真心本性的體悟,讓我深刻明白——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一扇門。穿越那扇門的,不是脆弱的血肉,而是永恆清明的本心。那才是真正不生不滅的『家』。」

 

那份對真心本性的追尋,在我當兵時的修行中,有了更深刻的印證。

 

 

那一晚,當兵的寢室,特別寂靜。

我誦完《心經》,雙手合十,開始持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忽然,心中升起一絲懈怠──想要停下來。

 

然而,令我震撼的是——

我的嘴巴依然在動,

耳朵依然聽到佛號,

心識與整個身體,像被無形的力量牽引,

佛號依舊在念念相續,

根本停不下來。

 

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

念佛,像按下生命電影的暫停鍵。

 

一念之中,妄念生滅——

數百兆張底片閃爍,

數百兆張底片消逝,

數百兆張底片再生,

幾乎吞噬覺性。

 

然而,當佛號的頻率與心念合一,

影像停止流動──

我看見底片的本質,它沒有真實的動,只有虛幻的相——空無自性。

佛號,就是那聲,

將我從幻夢中喚醒的光。

 

那個「不想念佛」的念頭,

在佛號的洪流中,瞬間化為泡影──

如雪入火,

如露入海,

消失無痕。

 

我才明白——

這已不是「我」在念佛,

而是法身自念,宇宙自念。

 

念佛,不只是嘴巴的功夫,

而是心與佛,在同一個頻率中共振。

佛號,就是我自性的呼喚。

 

當我心念「阿彌陀佛」的同時,

忽然轉變成——

「我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

 

那一刻,我不再是渺小的我,

而是與宇宙同體的廣大自性──

原來,這就是法身的顯現。

 

> 心歸處,佛即現。

佛現處,家即在。

 

 

 

這兩句話,並非刻意想出,

而是在一次次念佛中,自然而然浮現的真實體悟。

 

念佛,不是靠嘴,而是靠歸心。

心有所歸,佛性自然顯現。

而那個「家」,就在與佛心合一的寧靜中。

 

我觀想阿彌陀佛的法相,

佛號的聲音,如光環繞佛身。

 

在那無聲的共鳴裡,

我不再是孤單的念佛者──

而是——

「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我」。

 

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

佛號,不只是一句聖號,

更是一封穿越時空的家書,

喚醒我內心深處──

那份與佛無二的本來面目。

 

心與佛,

眾生與佛,

本是一體。

 

無須尋求──

已然圓滿。

 

 

---

 

3. 慈悲之流:觀音的甘露與同體大悲

 

前文提到,「報身」是我們內在光明與善意的具體化身。而這份慈悲,也在我生命中以極為殊勝的方式顯現過。

 

在同一個夜晚,當我持續靜坐並將佛號轉為持誦《大悲咒》時,一個更為廣大、慈悲的境界隨之顯現。

 

寢室的風扇嘩嘩作響,那本該是擾人的噪音,但那天,我感覺自己正緩緩遠離這個世界。周圍的一切,連同桌上的書、床邊的雜物,都退入一層淡淡的霧裡,變得模糊而遙遠。唯有我口中流出的《大悲咒》,一句句,清晰得不可思議。

 

它們不像是我的聲音,更像是從我心底最深處,穿越了無盡時空而來——古老、慈悲、無止境。

 

忽然間,我的頭頂正中央,彷彿被一隻溫柔的手輕輕開啟了一道門。沒有任何疼痛,只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輕盈。接著,一股清涼如露的甘泉,緩緩傾注而下,從我的頭頂,流過眉心,經過胸口,最後灌滿全身。

 

那不是水的觸感,而是一種帶著無邊慈愛的能量,**像八功德水般自頂而下、清涼遍體,**所到之處,我的焦慮軟化了,憤怒消融了,所有的疲憊都被輕輕抹去。

 

我無法抑制地淚流滿面。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那種久別重逢的感動,像是個在大雨中流浪了很久的孩子,終於被母親溫柔地擁入懷中。

 

那一刻,我真切地明白:世間的快樂,無論是美食、華服、動人的音樂,甚至是愛情的甜美,都只是轉瞬即逝的煙花;而此刻湧出的這份法喜,卻像永不枯竭的泉源。這份清涼,不是來自外在,而是觀世音菩薩無盡的慈悲,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親自為我洗滌內心的塵垢。

 

在清涼與淚水的交織中,「我」心與萬物合一。我不再只是那個持咒、流淚的自己,而是與那股慈悲之流融為一體——廣大,無邊。

 

我深切體會到,心,原來可以像虛空一樣廣闊,能容納一切,也包容一切。

 

在那一刻,我的意識被擴大,無遠弗屆。

 

我將這份清涼與愛,觀想成一道光,照向所有沉淪在苦海中的眾生。

 

我觀想那些與我一樣,因無常而哀傷的心;觀想那些被貪、瞋、痴所困,無力掙脫的生命。

 

當我這樣觀想時,「我」的界線開始融化,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所有眾生的心念。

 

那些喜悅或痛苦,都如同大海表面起伏的浪花,在我廣闊的心海中顯現。

 

 

我能「見」到這一切,卻不被任何一朵浪花的情緒所捲入。

 

這份超越時空的自由,讓我深切體會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份慈悲不是靠著頭腦去想「我要去救誰」,而是從本心自然湧出的一道光明,照亮了所有與我相連的「浪花」。

 

我明白了,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不是外在的神佛,而是我內在報身的覺醒,

 

一種與宇宙萬物無私連結的本能。

 

這份連結,是如此溫柔而堅定。

 

一個強烈的念頭升起:我好想去救度所有沉淪在夢中的眾生!

 

然而,就在這個悲願升起的同時,一個更深的體悟也隨之浮現——其實,根本沒有一個「眾生」可以被我救度。

 

當我的心回到虛空,我與眾生的分別心便不復存在。

 

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心性比喻成一片浩瀚無邊的大海,而世間所有的物質、情感、甚至我們所執著的「我」,都只是大海表面短暫生滅的浪花。

 

當我看到另一朵浪花快要消散而升起悲憫時,智慧也同時告訴我——世間的一切,包括我們認為堅實的物質,都如同浪花一樣,並非真實的存在。

 

浪花之間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你」和「我」,我們都是大海的一部分。

 

我懂了——眾生的解脫,不是依靠外在的拯救,而是必須「跟我一樣回歸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從這場大夢中內在覺醒。

 

 

我們的心性宛如浩瀚無邊的大海,寧靜而深邃。世間萬象、眾生情感,乃至那執著的「我」,都不過是大海表面上瞬息萬變的浪花。浪花升起時波光粼粼,消逝時歸於寧靜;它們雖美麗,卻短暫而無自性,無法獨立存在。

 

這正是佛法所揭示的真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與「你」的分別,也只是心識中的波動,並非永恆不變的實體。

 

當我們深深體會到浪花與大海的合一,明白「我」不過是大海的一朵浪花時,悲憫與慈悲的心便自然流淌,這不是基於分別的「救他人」,而是來自對一切生命本質無二無別的深切覺知。

 

這份覺知猶如清晨的曙光,穿透了無明的迷霧,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解脫,不在於外求救贖,而是內在的回歸——回歸那無邊無際、永恆不變的心海。

 

於是,那份從心底湧現的悲願,不再是對一個「他者」的執著,而是對整體生命的慈悲流動,是與宇宙本性同體的真實展現。

 

這份「想救度眾生」的心念,以及隨之而來的智慧洞見,就是化身的具體顯現。它不是一個單純的行動,而是一種應機而生的慈悲智慧,引導我們在回家的路上,不僅自己覺醒,也成為照亮他人的燈塔。

 

正如大海擁抱每一朵浪花,我們的心也擁抱著萬法無我、同體共生的無限智慧與慈悲。

 

 

 

---

 

結語:在佛的三身中醒來,不再流浪

 

這趟旅程,最終的啟示不是找到一尊佛,而是**「認回自己」**——認回那個在淚水中醒來、在佛號中圓滿的自己。

 

我終於明白,父親的離世,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我修行路上最深刻的啟示。他用自己的無常,為我證實了永恆的真實。

 

回家的路,不遠,就在我們的腳下。這條路,不需要向外尋找,而是向內回歸。它藏在我們每一個念頭裡,每一次呼吸間。

 

當我們念佛、觀照、真心放下,我們便已在回家的路上。

這條路上,有淚,因為我們看見了無常與幻滅;

這條路上,也有花,因為我們最終在佛號中,看見了自己本來的光明。

 

然而,在這條路上,我仍不斷追問:

 

「我究竟是誰?我又要去哪裡?」

 

這個問題,在生命的旅程中如影隨形。

 

其實,在軍中修行的日子,我曾短暫觸碰過這個答案——

當佛號攝住六根,心境澄澈如鏡,我看見那一瞬的光明。

 

後來持誦《大悲咒》,又體驗到甘露清涼、法喜充滿,

彷彿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在身心之中流動。

 

然而,那些境界只是驚鴻一瞥,

如旅人遠遠看見家鄉的燈火,

提醒我——路就在前方。

 

我,是那面清淨無染的心鏡,是那道映照一切的圓滿光明,

更是那股與萬物同體的無盡慈悲。

 

這場關於生命的旅程,最終的目的,

從來不是抵達某個遙遠的彼岸,

而是回到我們的家。

 

而這個「家」,正是我們圓滿的法身、報身、化身。

 

我們的迷失,不是走錯了路,而是忘了自己本來在哪裡;我們的回家,不是重返舊地,而是認回自己本是誰。

 

這一切的親身經歷,無論是神識離體的洞見,還是念佛、持咒時與佛菩薩的共振,最終都指向一個核心的真理——我們無須向外求,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

 

這份圓滿的本性,可以最貼切地被比喻為一面莊嚴無盡的華嚴帝網鏡。

 

這面鏡子不僅是心性的比喻,更是佛法中法身、報身、化身三者圓融無礙的動態展現。

 

法身,是鏡子本身。它清淨無染,能映照一切,卻不被任何影像所染。這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心。

 

報身,是反射的光芒。

我們的一個善念,就像帝網中的一顆寶珠被撥動。這顆寶珠並非孤立,而是與無數寶珠在因緣中相互連結。

因此,其光芒將透過無限反射,照亮整個宇宙。這份光芒,正是我們圓滿的智慧與慈悲;它透過無數因緣的流轉,具體而鮮明地顯化出來。

 

化身,是鏡中的影像。

那些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事、物,都是因緣成熟時所顯現的映像。它們以不同的形式,應機而現;為的,就是引導我們擦拭心鏡,看清——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的真相。

 

因此,這不僅僅是我們心性廣大與微細的描述,更是心包太虛與一念三千的真實體驗。

 

當我國中時,因意外而神識離體,變成一道光,輕盈地懸浮在空中,俯視地上的自己。

 

那一刻,我真切地看到,那具會受傷、會疼痛的肉身,就像是這面華嚴帝網鏡所映照出的影像。而我能「見」、能「知」的覺性,才是那面超越影像、清淨無染的鏡子本身。

 

這份不生不滅的清淨本體,正是法身的體現。

 

這面莊嚴無盡的華嚴帝網鏡,正是因果法則運作的動態舞台。

 

我們心中的貪婪、瞋恨、傲慢、愚痴,就像是一層層厚重的灰塵,蒙蔽了這面鏡子,讓我們無法看清它原本清澈的光明。

 

於是,我們誤將鏡中所映照出的幻影視為真實的「我」,窮盡一生去追逐、去佔有。每一場追逐,都形成了新的因果,將我們更深地困在這場無止盡的夢境輪迴中。

 

然而,當我們的心鏡被擦拭乾淨,便能看見這面鏡子真正的運作方式:

 

你的一個善念,就像一個鏡面的光芒,會被其他所有鏡面接收並反射,影響著整個重重無盡的因果網絡。

 

你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像在帝網中撥動一顆寶珠,其影響將超越時空,反射到整個宇宙。

 

同時,當我們凝視其中任何一個細微的反射點,我們會發現——這個點中又包含著無數個更小的反射,無止盡地延續下去。

 

這正象徵著,我們的心性不僅廣大到可以包容整個宇宙,也能細微到無所不入,與萬事萬物的每一個細節都緊密相連。

 

當我們學會將每一個因果都視為一堂功課,每一個境遇都看作化身的指引,便不再是因果的奴隸,而是因果的主人。

 

修行,就是去覺察這些因果的動態,並選擇在鏡面上投射出更清淨、更光明的影像。

 

因此,當我持誦《大悲咒》時,感受到那股與宇宙同體的清涼甘泉,以及「想救度眾生」的悲願。

 

這份慈悲,就不是對一個「他者」的執著,而是源於這面帝網鏡的全息本質——我看到所有眾生都與我相連,他們的苦樂,就是我自己的苦樂。

 

這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是從我內在的報身中所流露出的圓滿慈悲。

 

最終,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核心的真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當我們念佛,我們不再是孤單的個體,而是與宇宙同體的廣大自性。

 

在那一刻,「我」與「佛」、「眾生」與「佛」的界線都消融了。

 

如果硬要用一個畫面來比喻,或許可以說:

 

法身,像無邊的天空;

報身,像天空裡千變萬化的雲彩;

化身,則是化成雨水落下,滋潤大地眾生。

 

天空、雲彩、雨水,其實從來不是三個分離的東西,只是同一份存在的不同展現。

 

就像我們的心,也同時具備了清淨的本體、光明的智慧,以及隨緣流露的慈悲。

 

這聲佛號,不只是聲音,更是我們與宇宙本性、與一切眾生同體共生的莊嚴印證。

 

念佛、持咒、誦經,

都是帶領眾生回家的殊勝法門。

 

它們如三把鑰匙,

分別開啟我們內在的本性、慈悲與智慧。

 

念佛:

直通心源的捷徑。

喚醒本自具足的佛性,

讓我們認回自己本來的面目,

從輪迴大夢中徹悟,

超脫諸苦。

 

持誦《大悲咒》:

開啟無邊慈悲的法門。

心與觀世音菩薩的願力相應,

澄淨身心,

在苦海中伸出慈悲之手。

 

誦讀《心經》:

開啟般若智慧的法門。

洞見世界的虛幻本質,

放下一切執著,

照破無明長夜。

 

雖然法門各異,

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家。

 

當我一步步走過痛苦,

看清無常,才明白——

回家,不在遠方,

而在每一次凝視心鏡的片刻。

 

心鏡提醒我:

萬相皆幻,唯有本性不動。

 

無常提醒我:

再深的悲傷,也只是因緣一合一散。

 

佛號提醒我:

真正的家,

一直都在心中,

從未失落。

 

原來,我不必再流浪。

 

當我念起——

「阿彌陀佛」,

這聲音穿透了悲傷,

也喚醒了心底最深的光。

 

那光,

不是來自外界,

而是本心本佛,

 

這聲佛號,

是開啟本心淨土的鑰匙。

 

原來——

此心,本即淨土,

從未離開,也無須尋覓。

 

 

作者為新北市新莊區居民

 

●投稿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