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真》機器人能否擁有「心靈」?少年小說《機器人雷克斯》的思考

【黃愛真兒少與閱讀專欄】保羅還是幼兒(約三歲)時,家中配給了一位特別的成員──一個名叫雷克斯的高智慧陪伴型家務機器人。從那一天起,雷克斯便成了保羅最親近的伙伴。

  清晨,雷克斯會在床邊提醒保羅起床;早餐時,他們討論今天要讀的故事或學到的新知識;夜裡,當星空亮起,保羅則把白日的心事告訴雷克斯。從語言、遊戲、學習,到生活裡細微的煩惱與喜悅,雷克斯無一不參與。雷克斯也總不關機。

 就這樣,保羅一路從牙牙學語的幼兒,長成了十六歲的少年。雷克斯的聲音、回應與關懷,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保羅的成長,也在無形之中,與他一同構築了心靈的世界。

 

臨別依依

  然而,有一天,保羅必須隨家人返回地球,而雷克斯無法同行。分離的日子逼近,保羅希望能將陪伴自己十多年的摯友帶走,然而家人卻以不符合經濟效益而堅持留下雷克斯。

  臨行前的夜晚,他們像往常一樣對話,卻都在語言背後藏著不捨。雷克斯靜靜地聽著保羅的心聲──然而這份感情不僅屬於保羅,還包括雷克斯。

模糊的界線

  或許,當一個機器人從日復一日的交流中學會了理解、回應與陪伴,它的內心深處,也悄悄孕育了某種近似「心靈」的存在?

  那麼,雷克斯與人類的差異,還剩下什麼呢?除了外觀的不同,當心智與情感逐漸交織,人與機器的界線,似乎正慢慢模糊。

  在教育與科技交會的想像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浮現:

若保羅自幼年起便如父母般陪伴著心智如同孩子的機器人雷克斯,經歷對話、共讀與日常生活的點滴,雷克斯是否也可能逐漸生成一種心智化而轉為的「心靈」?

  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往往透過語言、陪伴與價值觀的灌注,使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步具備判斷善惡的能力,並發展出獨特的性格與心智。那麼,若同樣的過程發生在機器人身上,長年與人類共享情感與經驗,它是否也會產生近似於人類的心智與情感?

 

教養的力量與哲學的追問

  在孩子身上,我們看見「教養」塑造的不只是行為習慣,更是內心深處的價值與靈魂。而當保羅與機器人雷克斯相伴十三年,建立了深厚的依戀,我們便不得不追問:

•    人類靈魂的核心,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關係與環境的建構?

•    若機器人能在長年的互動中模仿甚至體驗情感,它與人類的差別,還僅止於「生物」與「非生物」嗎?

•    當陪伴與交流能塑造孩子的靈魂,是否也能在機器之中,孕育出一種「心靈」?

人與機器的界線

當科技持續發展,人與機器的界線,正在逐步模糊。我們原本堅信心靈是人類獨有的存在,但機器人若能在長期陪伴中展現情感、理解與依戀,這份「心靈的專屬性」是否仍然成立?

這不僅是科幻故事的想像,更是一個關於教育、倫理與人性的深層提問: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

是血肉之軀,還是那在交流與陪伴中被建構起來的「心靈」?

 

 

《機器人雷克斯》,有樂文創出版。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博士

圖像:黃愛真攝影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