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外交部新聞稿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近日外交部長林佳龍首登華沙安全論壇,以「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為題發表公開演講,成為臺灣首名獲邀前往波蘭當地智庫卡斯米爾波拉斯基基金會(Casimir Pulaski Foundation)舉辦的華沙安全論壇(Warsaw Security Forum)發表公開演說的外交部長。宣稱當前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威權政權已形成「動亂軸心」,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臺灣則是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也在強化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可信任性上扮演關鍵角色,臺灣生產全球超過90%的最先進半導體,是全球科技生態系的中樞力量。
華沙安全論壇自2014年創辦以來,迄今已成為中東歐最具影響力的安全與外交政策對話平臺,也是歐洲年度重要安全盛事。此次論壇以「臺灣外交部長」稱呼林佳龍,是我國外交部長首次在該論壇發表公開演講。林指出全球供應鏈近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等區域性危機、威權政權集結、民族主義,及去全球化浪潮四大因素,接連受到嚴峻挑戰,當務之急為全球理念相近國家團結,共同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而臺灣則是民主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
臺灣是全球科技生態系的樞紐,並已成為人工智慧(AI)時代驅動全球科技進步的關鍵力量,臺灣憑藉在先進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的傑出實力,如同臺灣為美國矽谷科技巨擘所做的貢獻,臺灣已準備好協助歐洲工業領袖進一步壯大,成為歐洲未來各產業冠軍的推手。民主臺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威權中國成為全球動亂軸心。
在這篇演講,首先宣稱中俄伊朗威權政體成為動亂軸心,形塑中國威脅論。面對威權政權集結及新興安全挑戰,臺灣呼籲夥伴共同打造建立在民主盟友「信任圈」(Ring of Trust)上的「非紅供應鏈」,以守護產業生存與民主存續。臺灣與歐洲安全密不可分,歐洲與臺灣站在一起,共同攜手建立基於相同價值觀的穩固聯盟及阻止威權擴張。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威權政權已形成「動亂軸心」,臺灣則是值得信賴夥伴,強化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可信任性上扮演關鍵角色。
林佳龍的演講強化民主體系間的合作意識與同盟基礎。在全球面對威權勢力干預、網路滲透、資訊戰的趨勢下,提出「制度性供應鏈安全」、「共同價值防線」等語彙,有助於把臺灣置入民主國家彼此防衛與協作的語境中。
中國大陸的對此所為的反應,比起直接「大規模外交報復」,基本上僅有語言批評與宣示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批評賴清德政府「頻繁打著各種幌子四處竄訪、渲染大陸威脅」,這是典型的一中原則立場再表態,旨在對國際場合中臺灣的外交行動發出警告,強調大陸在臺灣議題上的敏感紅線。
大陸批林佳龍出席論壇屬於「竄訪」行為,是在渲染「中國威脅」,認為這是民進黨政府在國際間以外交行動誇大自身所謂被威脅感。此指控意在透過語言戰壓迫臺灣媒體、國際社會對臺灣外交行動產生懷疑或顧忌。同時,並未見大陸對林佳龍演講後採取大規模外交反制,如召回大使、中斷某些對話機制等。這可能出於考量:若過度反彈,反可能強化林演講的國際關注與同情,反成反效果。大陸透過外交語言與媒體宣傳途徑回應,強調其立場與原則底線,但沒有立即展開明顯具體的大規模反制措施。
演講中也提到,臺灣提高國防費支出,希望與歐洲組建聯盟捍衛價值。林佳龍宣稱,來自大陸的安全威脅,大陸持續使用灰色地帶戰術、網絡攻擊、虛假信息宣傳和進行軍演。為應對這些安全挑戰,臺灣已將明年的國防開支增至GDP的3.32%,將超過許多歐洲國家的水平。臺灣的軍費開支將穩步增長,到2030年將達到GDP的5%,這將有助於增強臺灣軍事潛力和國防能力。強調臺灣也願意與歐洲盟友攜手合作。
尤其林宣稱現在是歐洲支持臺灣、組建一個強大聯盟捍衛共同價值觀,並阻止專橫政權擴張的時候。儘管這為亞洲地緣政治爭取更多戰略支持,若歐洲、北約或其他民主國家願意進一步在亞洲議程中支持臺灣,例如在印太安全政策中納入臺灣角色。然而,臺灣期待北約的軍事聯盟支持恐將是一廂情願不切實際。
林也呼籲歐洲應深化對臺灣的投資。他指出,將推動更務實、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歡迎更多臺灣企業到歐洲拓展市場。臺歐強化合作可促進具韌性且多元的科技生態系,有助歐洲達成「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的目標,這對於「歐洲再武裝計畫」(ReArm Europe Plan)也至關重要。臺灣是歐洲未來成功實現其「數位歐洲計畫」及歐盟「AI大陸行動計畫」等AI宏圖的關鍵夥伴,鼓勵歐洲與臺灣攜手合作,「Chip in with Taiwan」,推動AI創新。
民進黨政府強調深化與歐洲、東歐、中東歐國家的科技與產業連結。林演講強調臺灣在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中的戰略價值,若能配合政府與產業界推出實質合作方案,例如投資、技術轉移、供應鏈聯盟,可增強在歐洲的實質介入與影響力,這種產業伸展常被視為「外交杠桿」。足見民進黨政府試圖運用高科技產業作為國際外交戰略布局。
然而,林的演講充滿風險與限制/負面效應:
一、大陸可能加劇壓迫與外交施壓。在大陸內部與對臺戰略上,這種演講可能被視為「破壞性外交動作」;可能回應更加猛烈的軍事或灰區行動,如加強軍演、空域/海域干擾、外交孤立、經濟報復等)。臺灣在提升外交能見度時,需同步做好應對陸方反擊的準備。
二、可能被標籤為「挑釁性外交提升」。解讀為臺灣在外交上更激進、更主動地挑戰大陸,若後續行動與過度宣示脫節,可能引來批評或懷疑。
三、擴張外交空間需要持久投入,若只是「象徵性演講」而缺乏後續政策落實,難以提升長期影響力。
綜上所論,此次演講固然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與話語權平臺,如在歐洲與北約相關安全論壇場域中,臺灣能以主動者身份提出理念與主張,逐步進入「制度化對話」的邊緣位置,而不僅被動接受他國設定議程。然而,其安全風險與對撞升級可能性增加。在兩岸關係本就敏感的背景下,任何提升臺灣外交展示的舉動,都有可能引發軍事摩擦或警戒升高。若大陸認為此類動作跨越其「底線」,可能採更硬手段回應。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